心見聞‧習慣左右我們的人生 | 中國報 China Press

心見聞‧習慣左右我們的人生

特約:蘇德洲
圖:受訪者、互聯網



我們常常忽略技術和能力,是在一個人建立了良好品德或品格後,才會接踵而來。

已經翻譯成約40種語言和全球銷售約2500萬本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一書,明確指出品德成功論的基本信念。

《七個習慣》書中所主張的積極主動、以終為始、要事第一、雙贏思維、知彼解己、統合綜效和不斷更新,這就是七個讓人類達至生活效能的原則。



該書作者史蒂芬柯維,研究過去兩百多年東西方文獻和傳記,分析出古今中外傑出人士都普遍共存七個重要習慣。

事實證明,這七個習慣普遍存在於每一個活得幸福成功快樂的人身上,而且皆是生活中人人皆懂的道理,關鍵在於有沒有去實行,或者應該怎麼去做!

回到根本,活在高效能的原則,就能夠釐清事情的不順意。

全球首位受認證的“七個習慣自我領導力教育”中文導師麥健喜說,我們的生活習慣從家庭、學校到社會教育,這些大環境的價值觀形成了我們的思維,也就是我們的思考模式。

有些人從小的教育訓練,遇到不如意事就要學會諒解和寬容,相反,一些人成長過程中看到親友一受到刺激就會暴跳如雷,長期耳濡目染之下,就會形成一個人的思維。

他說,一些不好的習慣沒及時糾正,累積下來,要改變就是排山倒海的事,非常不簡單。倘若今天上了三天課,瞭解和學習這些道理後,回到生活圈子後沒有改變,一切還是枉然。

人,從很小的改變就可以改變行為,如果希望有跨越式的改變,必須從思維著手。效能就像下金蛋的鵝,如果殺鵝取卵,最終只會一無所得,如果持續照顧生金蛋的鵝,維持產能,就會一直有金蛋收。

原則如太陽東升…

反省是鍛煉自己的自覺,今天我們可以檢討一整天的生活習慣,這是人類所擁有的能力。人類有四大天賦,第一是自覺能夠反省的能力,瞭解自己的情緒;第二是想像力,想想還沒或可能會發生的事情;第三是良知,懂得分別好壞;第四是獨立意志。

人可以主宰自己的生活作息和習慣。

麥健喜說,好比進退應對及對錯,答案最後取決于思維和行為是否符合原則。

原則如大自然法則,太陽從東邊起來,地球會轉動等。人與人之間,不管相處自處都有一定的原則存在。

七大習慣不只是教人達到成功,而是活得更高效率。柯維博士在書中把成功歸類為本質的成功,和世俗的成功,本質的成功就是高效能的成功。

現代人過度強調做人的能力和技巧,注重“包裝”自己,然後把自己銷售出去,而忽略了品德的成功。

“因為社會大環境的影響,讓我們變成注重包裝,但沒有追究這成功是否會持久。”

他說,這一種成功是追求某方面的名利和個人成就感。他不否認有人在追求過程中,卻又擁有明確的符合原則的價值觀,例如:貢獻、回饋和付出,兩方面都兼顧好。

自我檢討,不能太依賴

史蒂芬柯維用樹來貫穿《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內容,樹的根部是指習慣一至習慣三,即“主動積極”、“以終為始”和“要事第一”,以達到個人成功。

樹幹與茂盛的樹葉則是習慣四至六的“雙贏思維”、“知彼解己”和“統合綜效”,我們可以通過這三個習慣達到大眾成功。習慣七“不斷更新”,好比陽光雨露,不斷滋養這七大習慣。

麥健喜說,史蒂芬柯維發現活得幸福快樂的人都有人格魅力,也沒有人會去懷疑他的貢獻。

可是,許多人在生活中絕大部分都是習慣依賴,而這個依賴就是指責別人,把失敗歸咎他人,今天的失敗或不如意肯定是別人造成的,卻沒有自我檢討。長期活在依賴的情緒當中,都是人生中的一個困局。

依賴心重的人,靠別人來完成願望;獨立自主的人,為自己的生命負責;互賴的人,群策群力以達成功。

勿讓環境決定人的反應

大躍進的改變從思維開始,小改變是從行為開始。麥健喜說,掌握首三個習慣,讓你脫離依賴,邁向獨立,而習慣一的主動積極,更是所有習慣的根源。

他說,在習慣一裡,當碰到問題時,要相信自己是生命的主人,我們可以選擇我們的回應方式,而最後的結果由原則主宰。

他也說,當我們面對外在環境刺激做出反應時,其實是有個空間讓我們去思考。

動物如狗被你踩了,牠就會要咬你,但人類卻相反,人可以運用人類的四大天賦去思考,我們有反省能力,如這事情為什麼會令你生氣?

在面對問題時,我們可以選擇做出怎樣的反應,只是一般人都沒去操作這種本能,任由環境或他人來決定自己的反應。

習慣一強調責任感、主動自發和自信心。主動積極人人都有,只是我們不去運用。他說,消極被動者會認為自己是環境的產物,環境怎樣自己就怎樣。

“一些人在職場上相信命運是老闆決定,最後選擇認命。但‘選擇’去上班和‘必須’上班是兩回事,結果和心態是不一樣,我們應該多用‘選擇’。”

另外一個例子,天生沒有四肢的塞爾維亞裔澳洲籍基督教佈道家尼克胡哲(Nick Vujicic)在應對這樣的一個環境,主動積極,最後開拓無限的空間。

趁問題惡化前,先解決!

至於習慣二是以終為始,講求願景、規劃、目標設定。有了主動積極後,就要有明確規劃和目標,例如要成為怎樣的父親、丈夫或員工,或在事業上要做出什麼貢獻。

麥健喜強調,目標隨著生活方式包括角色的不同而做出改變,好比一個單身漢和身為人父者的目標,肯定完全不一樣。但目標或願景的層次是會受到生活環境和經歷而改變。例如旅行或去到一些陌生環境,會改變你對一些事的觀感。

習慣三是要事第一,即實質的創造,是目標,願景,價值觀及要事的實踐。次要的事不必擺在第一,要事也不能放在第二。無論迫切性如何,個人和組織均針對要事而來,重點是,把要事放在第一位。

我們要專注在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如計劃、溝通、訓練等,這些都是重要,但不緊急,可以延後處理。

如孩子有壞習慣,你覺得不緊急,可以改天才提醒他,但他習慣了,養成事情變緊急了,才會去做。員工也一樣,當發現報告有問題,老闆要先找出問題根源,不然事情惡化了,就會影響績效。

雙贏需要高體諒!

習慣四至六屬於人際關係或互賴,而習慣四強調雙贏思維,它是一種基於互敬,尋求互惠思考框架與心意,而非敵對式競爭。

麥健喜說,這是心態上的互相依賴和互相成就彼此。可是在華人傳統觀念上,比較強調先後次序。我們常說,在大人面前不要強出頭,不要愛表現,這傳統觀念比較注重權威,長幼有序,尊師重道。

但這關係不能達到雙贏,雙贏是要高體諒,聆聽別人的想法跟感受的同時,也要高勇氣,說出自己的想法跟感受。

“你要有高勇氣說出想法和感受,這點是東方人比較欠缺的。”

他說,當你聆聽而不表達就有輸贏,不然便是遷就彼此,日子久了就有輸贏的思維。

他說,雙贏思維是基本的心態,但空有雙贏思維會掉入陷阱。例如,一個老闆給員工多點花紅或提高薪水福利,以為這是雙贏,但這只是單方面的付出,雙贏是要通過適當的方法和技巧。

用同理心去聆聽…

當我們捨棄回答心,改以瞭解心去聆聽別人,便能達到真正的溝通,加強彼此的關係。

麥健喜說,同理心的聆聽,就好比給予他人心靈上的氧氣,這就是習慣五的知彼解己。知彼需要仁慈心;解己需要勇氣,能平衡兩者,則可大幅度提升溝通的效率。

我們每個人長期都沒被聆聽,日子久了就是一個病。一個小孩哭是因為委屈或感到不公,他們只想說出感受。媽媽要試著聆聽小孩的感受,別小孩一哭就責罵。當媽媽給予聆聽空間,孩子的心情和心境就會不一樣。

另一個例子,便是當員工面對無理顧客,老闆就得以同理心去聆聽,然後才試著找方法解決問題。這樣一來,員工就覺得老闆明白他的心情,日子久了,員工在未來會選擇分享。

我們要謹記,沒有人喜歡情緒高漲時被人糾正。

成功涵蓋七大習慣

習慣六的綜合綜效,它是互相尊重的成果,不但是瞭解彼此,同時擁有團隊精神、解決問題的能力、創造力和尊重差異性的胸襟。

這將營造出1+1大過2的成果,整個過程需要巧妙應用一至五的習慣。

麥健喜說,習慣七是不斷更新身體、心理、頭腦和心靈,這習慣提升了其他六個習慣的實施。

他說,本質的成功涵蓋在七大習慣裡,通過學習七大習慣以及其他的領導力原則,每個人將收穫踏實、真實的生活技能來面對生命。

採訪手記:給自己一個機會做改變

麥健喜說,他長期都註意我的採訪報導,而絕大部分都著重在“有故事的人”。他問我:為什麼會選擇人物故事為出發點?

他不是第一個這樣問我的人,過去也有很多人問過同樣的問題。

我只有單純的想法,希望透過這些人物背後的故事,激勵每個人,讓讀者讀了報導後會有所啟發,為他們注入正能量,凡事都往好方面去想。

這或許是我最直接回饋社會的方式。

每個人都容易被正能量影響,我就是其中一個,因此每次採訪有故事的人時,我其實嘗試從他們身上得到全新的正能量,讓正能量驅走負能量,我的人生就需要正能量來持續這一道生命,讓自己繼續走得更遠。

從這些人身上,我看到他們背後的堅持和自信,他人的故事是我學習的榜樣,也是讀者的學習對象。

身邊一些朋友不時埋怨生活,每天都在埋怨,負能量極大,因此決定採訪和探討何謂“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讓讀者有擁有高效能的生活。

當然,這報導會否改變一個人的思維,取決於自己是否願意給自己一個改變的機會。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