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嘉豪:培训博士应重质不重量 | 中国报 China Press

吴嘉豪:培训博士应重质不重量

马大、理大、国大、博大及工大在近5年内已栽培6900名博士。教育部高教总监拿督阿斯玛说,这些大学务必每年培育300至500名博士,才能保住研究型大学的地位。



以此做为据点,博士毕业生的数量越多,对大学提升世界排名就如虎添翼。这位高教总监表示不能要求研究型大学在7年内在QS世界大学排名100大之内,是否意味着排名300大之内已经算很好了?在2015年的财政预算案里,教育部是获得最多拨款的部门。纳税人当然期盼国内的研究型大学能够善用拨款提升教学与科研质量。不然,看着每年不断下滑的世界排名,我们会纳闷博士数量多了又如何?

由于国际学术的激烈竞争,教育部要求研究型大学的讲师,尽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在国际有名及质量高的国际学术期刊,发表最多的论文。在这种科研压力下工作的讲师们,往往忽略了教学工作。这是因为教育部会以较大的比重分数来评估一名讲师的论文发表表现,反而教学仅占了小部分的分数。有些讲师为了达到论文的发表量,博士生就无辜地成了他们的廉价劳工。这就是佐治亚州立大学的经济学家波拉瑟芬(Paula Stephan)所指的庞氏骗局(Ponzi pyramid scam)。

随着庞氏骗局现象的出现,当越来越多讲师招收越来越多的博士生,博士过剩的问题就产生了。众所周知,大专院校是博士毕业生的传统出路。然而,高等学府的讲师空缺并不多,造成博士毕业生供过于求。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一份研究指出,毕业5年的博士中,斯洛伐克60%的博士仍旧没有稳定工作,奥地利三分之一的博士所从事的工作与专业无关,德国13%的博士从事著低等工作,荷兰则高达21%的博士进行着低薪工作。



确保国家质的飞跃

我国的博士数量虽然不及台湾博士数量那么惊人,可是教育部得谨慎地思考,如何为博士毕业生在高校外的就业市场布局。英国皇家学会(Royal Society)著名的研究报告《科学世纪》(The Scientific Century)指出,英国只有3.5%的科学博士最后会留在高校从事学术研究,而能取得教授头衔的更是只有0.45%。换言之,他们之中大部分最后不是从事科研的。

在MyBrain15计划下,我国政府有提供我的硕士(My Master)、我的博士(My PhD)和工业博士(Industry PhD)计划等奖学金,以便在2020年,大马具有6万名博士资格者,以推动国家成为高收入国。政府得以上述国家的情形为前车之鉴,避免在国内栽培出来的博士毕业生仅能在高等学府谋职。毕竟,用纳税人的钱培育出来的博士毕业生,不能仅仅在量的方面增加而已。教育部培训博士生时,必须确保他们在日后能对国家有质的飞跃,才能显现出最高学术学位的价值。


*本网站有权删除或封锁任何具有性别歧视、人身攻击、庸俗、诋毁或种族主义性质的留言和用户;必须审核的留言,或将不会即时出现。
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