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专题 光环背后(2) 素人变明星?选秀篇(上) | 中国报 China Press

娱乐专题 光环背后(2) 素人变明星?选秀篇(上)

文/娱乐组
图/摄影组



千禧年开始,歌唱选秀节目几乎是乐坛的流行新动向。

2002年,美国启播《美国偶像》开启了选秀时代。

2004年,中国开播首个歌唱选秀节目《超级女声》,成功引起话题。



2007年,台湾制作歌唱选秀节目《超级星光大道》,“星光帮”成为华语乐坛新名词。

自此,只要有华人乐坛就会有歌唱选秀节目,包括大马。

然而,这股选秀时代出身的素人歌手能否一举成名?

他们能走多远?

选秀节目光环背后所隐藏的隐忧又是什么?

选秀节目培育很多歌手?

在马来西亚,追溯最初的歌唱选秀节目是付费电视台办的《Astro新秀大赛》,比赛为大马乐坛培育出不少歌唱人才,如谢婉婷、黎升铭、张栋梁及林健辉等,都是因为比赛成功展开星途。

随着2000年选秀节目开始盛行,免付费电视也开始制作选秀节目如2004年的《Malaysia Idol》、2005年的《绝对Super Star》、《万中选一》、《超级天团》及《Pop Star》等。 目前经常在电视屏幕上看到的陈慧恬、云镁鑫、许亮宇及陈凯旋等艺人,正是从这些选秀节目“出身”。

然而,在极度缺乏资金制作唱片及宣传的大马乐坛,不约而同会出现两种现象:幸运或有潜质的选手会被签下,但不一定当歌手,也许被安排往其他领域如主持或演戏发展。不幸运的就会慢慢淡出幕前消声匿迹。

就以部分成功踏入大马娱乐圈的选秀歌手来分析,陈慧恬很幸运的被签进一家经纪公司28 Stage,成为光良的师妹。而云镁鑫2006年参加《绝对Super Star》拿下亚军后,曾为电视剧演唱插曲和片尾曲等,但作品不多,过后就一直在电视台及电台担任主持人,等了7年,最近才发行个人首张EP。也是选秀出身的大马电视剧小生陈凯旋,至今更是被电视台器重,戏剧一部接一部。

马来西亚的制作资金一向有限,不但选秀节目越做越少,也因此局限了选秀歌手们的出路。近期除了八度空间制作的《非常好声》、以发掘创作为主的《非常好歌》及已举办了18届的《Astro新秀》,歌唱选秀似乎已开始“没落”。因此,近期大马的歌唱爱好者已经不再满足于本地市场,而是开始向海外的歌唱选秀积极投靠,例如台湾的《超级星光大道》、《中国好声音》及《超级偶像》等。

像是来自大马的陈永馨、胡慧仪、吴禹锜(Virus)及已经成发片歌手的李佳薇,都是因为这些海外选秀节目而有了知名度。

选秀比赛是最佳途径?

并非每位选手都能幸运的凭著选秀节目踏入娱乐圈这门槛。还记得第2届《Malaysia Idol》的冠军李桀汉(当时名为李吉汉)吗?当时几乎所有大马华人甚至友族都知道这个名字,然而现在回头看,不管是李桀汉或是首届《绝对Super Star》冠军黄俊源、亚军陈诗莉、2004年《Astro新秀大赛》冠军吴国菲等,都几乎成为人们“遗忘的好声音”。

就这一点看来,选秀节目固然是踏入娱乐圈最直接的门槛,但也有可能被现实拒于门外,成为一圈游的“即食歌手”。

在大马海选区被“万中选一”成为大马代表去参加中国选秀《中国好声音》的吴禹锜(Virus),曾经参加过《Pop Star歌唱大赛》及《华语星光大道》。以本身经历谈选秀比赛,她认为选秀节目是最直接的舞台,“有些歌手是发片后才让大众看见,反而让人觉得有些无法触摸,有些距离,但相对的,比较不会像选秀歌手广泛的受到网友或观众的恶言批评。”

2002年《Astro新秀大赛》冠军张栋梁也认同,电视录影的比赛是给素人发挥的舞台,如果没有类似的歌唱比赛, 不管是唱片公司或歌唱爱好者,不知道要花多少时间和力气去寻找这些舞台展现自己。

但是,对于如今泛滥成灾的选秀节目,每一年、每一届乃至每一台都有的歌唱选秀比赛似乎也成了娱乐圈其中一种文化模式。华语乐坛教父李宗盛就不太认同这股风气。

他最近接受大马媒体访问时,直接批评现在有太多光怪陆离的选秀节目,也看不惯很多人想藉凭选秀节目快速蹿红,得到关注,和娱乐圈沾上边。

他以个人品牌“李吉他”为例,“‘李吉他’在全世界都受到认同,但我却从来没在台上讲过自己是‘李吉他’的老板,反而是‘李吉他’秉持的精神得到许多人的关注。”直接给想凭借选秀比赛而迅速走红的选秀歌手一个当头棒喝。

确实,台湾资深音乐人黄国伦直截了当说明“素人变明星”不是那么好当的事,“第一,演艺圈不是那么好混,绝对不是素人们认为的‘噢,我来唱歌就可以当明星’这么一回事。”梦想是一回事,实现梦想需要很大努力和代价。

素人发片前途一片光明?

是时代的变化,造成了如今乐坛“快而狠”的歌手发片模式?

纵观10多年前,所谓的歌手都是几经磨练,经过多少个培训,被唱片公司“雪藏”多少年,才正式出现在观众眼前,例如梁静茹当初被乐坛教父李宗盛签下后,也是隐藏了近3年才“面世”。曹格加入当时的滚石唱片也是被安排在公司里“打杂”,频临放弃却依然咬紧牙根撑下去,才有如今的成就。

大马资深音乐人管启源就说,以前做唱片需要很长的时间,从找歌手、歌唱训练和心理建设,一般都要花上一两年的时间。撇开歌唱技巧不说,单是心理建设就需要很长的时间。“像梁静茹,她当初和李宗盛签约后的3年几乎都没事做,在录制和歌唱技巧方面或许具备条件,然而她初到台湾根本无法适应台湾的娱乐圈生态,所以这3年就被丢在那里慢慢‘磨’,等她心理适应了一切,才慢慢被推出市场。”

然而,选秀歌手就没有这个过程。从比赛到结束,一切都发生得太快,别说观众难消化,连选手本身也容易迷失自我。“选秀节目确实是素人踏入娱乐圈最好的捷径,因为可以马上被看到。但是有些人的声线注定就是要唱摇滚,选秀节目的制作单位却偏要歌手唱R&B,作为素人有时候你能给的就只有这么多,却要被撑那么大,没有经过那段磨合期却被要求做那么多,连选手自己内心被破坏了也不知道。”

以前,唱片公司愿意相信自家捧出的歌手,即使第一张唱片不卖,会再想办法和策略让歌手的第2张唱片大卖。

但如今,唱片公司要“打铁趁热”,趁选秀歌手还有人气就迅速找制作人帮忙发专辑,同时观察市场的接受度。但根据管启源的观察,选手的再高人气,往往无法反映在其唱片销售数字,“毕竟选手和唱片公司感情不是很深,如果第1张不行,那就再看咯!”

他也一针见血道出10年前和10年后的唱片模式,“梁静茹刚好生在唱片公司会相信歌手的那个模式时代,若她今天参加选秀比赛赢了第1名,发了第1张专辑不行,那就完了。”


*本网站有权删除或封锁任何具有性别歧视、人身攻击、庸俗、诋毁或种族主义性质的留言和用户;必须审核的留言,或将不会即时出现。
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