遨游天下.雪域之旅(下篇) 糌粑装载藏民热情
文/图:陈慧凤/施景铧
也许,住在市区的藏民,在大环境的潜移默化下,饮食习惯已有所改变。
但藏民不重视美食享受,饮食对他们来说,只是为了生存的需要。
糌粑与酥油茶,是他们一日三餐不可或缺的食物,就像我们每天都要吃饭和喝咖啡。
藏面似甜品又像板面
来到藏区,我也想尝一尝糌粑与酥油茶,虽然它们的卖相并不讨人爱。
但是,我们在藏地喝的第一杯茶,不是带咸味的酥油茶,而是甜茶,味道像Teh Tarik; 除了白开水,少喝饮料的我,竟一杯一杯的往肚里灌,热呼呼的,很好喝。
在小县城拉孜,留宿藏民宾馆,与导游司机一起用晚餐,服务员为他们端来两碗藏面;或许看我们好奇,腼腆的导游已吩附厨房端来一小碗,乍见还以为是甜品,因为碗里有“白果”。
贪吃的我,用汤匙捞起“白果”直往口里送,那味道不是白果,是面粉制成的形状,里面还有面条;如果此刻有一小碟混合著指天椒,蒜泥和酱油的酱料,吃起来应该会像我们的板面。
可惜,旅伴们不敢尝试,我也吃饱了,只好眼睁睁看着它成为猫咪的晚餐。
翌日早餐,厨房为我们准备了像pita的烤面包和鸡蛋,味道很不错。一旁的司机,手却不停往碗里添加东西,他的举动吸引了我们。
憨厚的他,也拿个小碗让我们依样画葫芦,首先在碗里放适量的青稞粉,再随喜好加糖和乳酪,最后倒入酥油茶,再用小汤匙搅均匀,就是美味可口的糌粑了。(藏民都用四根手指沿碗内搅均匀直至捏成团,他们是一边吃糌粑,一边喝酥油茶。)
旅伴们不怀好意,对这碗喷香的糌粑浅尝即止,却不断哄我吃完剩下的糌粑,这里装载的是藏民的盛情,若再浪费,就太没礼貌了。
结果,剩下的都进了我的五脏庙。
平时就有吃五谷杂粮的我,吃糌粑就像吃麦片,营养丰富并不难吃。
可惜,旅伴们走宝了!
我后悔,没买青稞粉回来混和麦片当早餐,闲来时回味一下。
来到西藏,当然不能错过青稞酒,青稞是这里主要的农作物,耐旱耐寒,营养价值高。看看身材壮硕的司机就知道了。
用过午餐,我们也来一小杯散发著淡淡香醇酸味的青稞酒,为这趟雪域之旅干杯!
热水瓶装酥油供佛
虔诚的藏民,是藏地的另一道风景,不管山路多遥远,凭著信仰的力量,手里总是带上酥油,有者还抱着婴儿,在炎阳下沿着石梯拾级而上;年轻的藏民,则盛装来朝圣。
此外,他们也会准备一叠小额纸钞,捐献在佛像前。
参观寺院时,司机也陪着步行上山朝圣,他手中拿一个大热水瓶,我打从心里感激他的体贴,一会走累了,马上就可喝到一杯热茶暖身,真赞。
原来是我想得美,司机手中的热水瓶,装的是液状酥油,酥油装在热水瓶保温就不会凝固。
酥油分液状和块状,也分纯正与非纯正,铜油盆可添普通的酥油,金制的油盆,只能添纯正的酥油。
我们在参观佛像时,司机已在佛前为酥油灯添油,明灭不定的酥油灯,寄托着他的虔诚和美好的祈祷。
通晓汉、英、法语的导游也是手持念珠,在佛像前唸唸有词,他俩工作时不忘礼佛,也让我对藏民的信仰,有另一番体会。
结语 : 空气稀薄烦恼变少
在西藏停停走走半个月,生活起居竟比平时规律。
或许是高原含氧率低,减低思考力,烦恼好像也变少了!
从来不吃早餐的旅伴,变成准时用餐;夜猫子不再熬夜;偶尔失眠的我却一觉到天亮…
藏地那么广大,从这座城到那个镇,大部分时间都在车上度过,对不习惯舟车劳顿又不适应高原气候的人而言,无疑是一趟“苦”旅。
从拉萨飞往成都的机上,与一对来自上海的中年夫妇聊天,为妻者说一飞抵拉萨就出现严重的高原反应,没有胃口,夜里头疼不已,连布达拉宫也不敢去,只能包车在拉萨市转转。
为妻者告诉我:西藏这地方不能再来。但同时又为自己了一桩心愿而无憾。
我想来过西藏的大部分旅人,在身体受煎熬时,一定不敢想再来。
当这一切都成为过去,看着照片,回忆藏地的美,藏民的朴实,多少人又蠢蠢欲动了。
友人问:还要来吗?
我答:若有机会,去波密吃烤松茸。
友人答:去阿里转神山。
只是,若干年后,在发展洪流洗礼下,这片雪域是否依然壮丽如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