遨游天下.雪域之旅(下篇) 糌粑裝載藏民熱情
文/圖:陳慧鳳/施景鏵
也許,住在市區的藏民,在大環境的潛移默化下,飲食習慣已有所改變。
但藏民不重視美食享受,飲食對他們來說,只是為了生存的需要。
糌粑與酥油茶,是他們一日三餐不可或缺的食物,就像我們每天都要吃飯和喝咖啡。
藏麵似甜品又像板麵
來到藏區,我也想嚐一嚐糌粑與酥油茶,雖然它們的賣相並不討人愛。
但是,我們在藏地喝的第一杯茶,不是帶咸味的酥油茶,而是甜茶,味道像Teh Tarik; 除了白開水,少喝飲料的我,竟一杯一杯的往肚裡灌,熱呼呼的,很好喝。
在小縣城拉孜,留宿藏民賓館,與導遊司機一起用晚餐,服務員為他們端來兩碗藏麵;或許看我們好奇,靦腆的導遊已吩附廚房端來一小碗,乍見還以為是甜品,因為碗裡有“白果”。
貪吃的我,用湯匙撈起“白果”直往口裡送,那味道不是白果,是麵粉製成的形狀,裡面還有麵條;如果此刻有一小碟混合著指天椒,蒜泥和醬油的醬料,吃起來應該會像我們的板麵。
可惜,旅伴們不敢嚐試,我也吃飽了,只好眼睜睜看著它成為貓咪的晚餐。
翌日早餐,廚房為我們準備了像pita的烤麵包和雞蛋,味道很不錯。一旁的司機,手卻不停往碗裡添加東西,他的舉動吸引了我們。
憨厚的他,也拿個小碗讓我們依樣畫葫蘆,首先在碗裡放適量的青稞粉,再隨喜好加糖和乳酪,最后倒入酥油茶,再用小湯匙攪均勻,就是美味可口的糌粑了。(藏民都用四根手指沿碗內攪均勻直至捏成團,他們是一邊吃糌粑,一邊喝酥油茶。)
旅伴們不懷好意,對這碗噴香的糌粑淺嚐即止,卻不斷哄我吃完剩下的糌粑,這裡裝載的是藏民的盛情,若再浪費,就太沒禮貌了。
結果,剩下的都進了我的五臟廟。
平時就有吃五谷雜糧的我,吃糌粑就像吃麥片,營養豐富並不難吃。
可惜,旅伴們走寶了!
我后悔,沒買青稞粉回來混和麥片當早餐,閑來時回味一下。
來到西藏,當然不能錯過青稞酒,青稞是這裡主要的農作物,耐旱耐寒,營養價值高。看看身材壯碩的司機就知道了。
用過午餐,我們也來一小杯散發著淡淡香醇酸味的青稞酒,為這趟雪域之旅干杯!
熱水瓶裝酥油供佛
虔誠的藏民,是藏地的另一道風景,不管山路多遙遠,憑著信仰的力量,手裡總是帶上酥油,有者還抱著嬰兒,在炎陽下沿著石梯拾級而上;年輕的藏民,則盛裝來朝聖。
此外,他們也會準備一疊小額紙鈔,捐獻在佛像前。
參觀寺院時,司機也陪著步行上山朝聖,他手中拿一個大熱水瓶,我打從心裡感激他的體貼,一會走累了,馬上就可喝到一杯熱茶暖身,真讚。
原來是我想得美,司機手中的熱水瓶,裝的是液狀酥油,酥油裝在熱水瓶保溫就不會凝固。
酥油分液狀和塊狀,也分純正與非純正,銅油盆可添普通的酥油,金製的油盆,只能添純正的酥油。
我們在參觀佛像時,司機已在佛前為酥油燈添油,明滅不定的酥油燈,寄托著他的虔誠和美好的祈禱。
通曉漢、英、法語的導遊也是手持念珠,在佛像前唸唸有詞,他倆工作時不忘禮佛,也讓我對藏民的信仰,有另一番體會。
結語 : 空氣稀薄煩惱變少
在西藏停停走走半個月,生活起居竟比平時規律。
或許是高原含氧率低,減低思考力,煩惱好像也變少了!
從來不吃早餐的旅伴,變成準時用餐;夜貓子不再熬夜;偶爾失眠的我卻一覺到天亮…
藏地那么廣大,從這座城到那個鎮,大部分時間都在車上度過,對不習慣舟車勞頓又不適應高原氣候的人而言,無疑是一趟“苦”旅。
從拉薩飛往成都的機上,與一對來自上海的中年夫婦聊天,為妻者說一飛抵拉薩就出現嚴重的高原反應,沒有胃口,夜裡頭疼不已,連布達拉宮也不敢去,只能包車在拉薩市轉轉。
為妻者告訴我:西藏這地方不能再來。但同時又為自己了一樁心願而無憾。
我想來過西藏的大部分旅人,在身體受煎熬時,一定不敢想再來。
當這一切都成為過去,看著照片,回憶藏地的美,藏民的樸實,多少人又蠢蠢欲動了。
友人問:還要來嗎?
我答:若有機會,去波密吃烤松茸。
友人答:去阿里轉神山。
只是,若干年后,在發展洪流洗禮下,這片雪域是否依然壯麗如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