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專題.光環背后(3) 選秀=馬戲團 選秀篇(下) | 中國報 China Press

娛樂專題.光環背后(3) 選秀=馬戲團 選秀篇(下)

文/娛樂組
圖/攝影組



歌星,作秀工具?

選秀出不了歌手?

選秀只制造商業化『表演者』?



選秀歌手多樣化?

音樂教父李宗盛曾經說過,歌手在比賽期間詮釋不同曲風的歌曲,每一集做完他已經被掏空,觀眾看膩沒有新鮮感,是選秀最大危機。

而台灣資深音樂人黃國倫某程度是贊成李宗盛所說的。“現在我們想像一個畫面,周杰倫來選秀會唱什么歌?如果不要周杰倫去唱R&B,而是要他唱他完全不會的,評審會說‘啊,不行不行你都唱R&B,要把你淘汰’,我們可能就淘汰了一個周杰倫。”

所以他說,選秀節目顯然就是一個綜藝的馬戲團,選手們什么都要會。但歌手卻不是。陳綺貞和伍佰有各自的風格,只唱他們的歌,“伍佰來參加選秀節目會不會被挑剔華語發音不標準呢?所以我覺得選秀節目有時候是強人所難。”

歌唱選秀節目多得一摞摞,但說來說去,能說的出選手名字的就只有那幾位。“像台灣《超偶》有一個謝柏安,當他出來的時候大家都尖叫,粉絲超多。他拿到了總冠軍,經紀公司沒幫他包裝安排,選秀過了半年,大家就開始慢慢淡忘了他。”

選秀歌手有時效性?

音樂人管啟源認為,選秀歌手們沒有自己的作品是最大問題,“觀眾只能‘吃’你比賽期間的名氣,比賽過后就沒有東西再‘餵’觀眾,粉絲就會越來越少。”選手的名氣反而讓他們比較有商演價值,也因此,選秀歌手變成了有“時效性”的作秀工具,若沒長遠性的策劃和包裝,恐怕也猶如過眼雲煙,來得快去的也快。

市場製造了一批很貪心的觀眾和聽眾,一屆又一屆的選秀節目衝擊著觀眾的觀感。不管這一屆的選手表現如何,節目一結束了就是沒了。觀眾期待的是“比賽”,而不是期待有實力的歌手。“節目是免費的,而且觀眾永遠是貪圖新鮮感,就像iphone 6推出市場,有誰還要用iphone 4?”結果,最后的大贏家都是電視台,選秀歌手往后何去何從,則要看本身的造化了。

管啟源認為,大馬的選秀還是有可取之處,比起國外的選秀節目相對單純。擔任過不少選秀節目評審的他說,大馬製作選秀節目的目標很單純,就是要為大馬樂壇選出明日之星。但再有實力的選手,製作單位也只能幫到節目結束,比賽結束后才是真正的開始。

如何在娛樂圈生存?

1.選對公司

選秀歌手最擔心被人詬病“演藝道路不長久”。以大馬市場來說,張棟樑和陳勢安算是最成功的選秀例子,雖然並非憑著選秀比賽一舉成名,但也算幸運的拿到娛樂圈門檻的入門票,成功在娛樂圈發展。而近期發展得蠻成功的有《星光》出身的李佳薇,唱片公司成功為她找到屬于她自己的定位,慢慢建立其歌手形象,已經發了 2張專輯。因此,選對有遠見的唱片公司是繼續在娛樂圈生存的一大要素。

2.打鐵趁熱

黃國倫認為,選秀只是一個過程,唱片和經紀公司如何有效性的包裝選手成歌手才是要點。只要包裝好就會成功,但問題是,大部分不容易包裝。

他個人認為,實力、觀眾緣及努力是素人當明星的3大條件。有沒有實力能夠唱、寫和表演?大家喜不喜歡你,有沒有獨特氣質讓人家把你記住?是不是有努力的不斷創新、改變、學新的東西?“選秀節目出來的素人,必須要不斷的增進、更新和不斷的為自己帶來個人魅力和特色。像蕭敬騰就是包裝成功的一個例子。”如果選秀出來沒有立刻經營包裝,下一代出來大家就會把上一代忘掉,所謂江山代有才人出,一代后浪推前浪啊!

3.建立特色

黃國倫說,選手當中有些人很會唱,但就是不紅。有些人很紅,但時候還是會過去的。“天下沒有誰一定會紅誰不會,我們能夠做的就是盡量讓自己有特色,有讓人家記住的特質,其他就不用太強求。”如果完全沒有特色,什么都不會,萬一素人爆紅也是一下子的事,絕對不會長久。

選秀到底為了什麼?

素人參加選秀比賽的目的是什麼?為紅?為錢?還是為圓夢當歌手?張棟樑和吳禹錡就以過來人的經歷『現身說法』,一位已經是線上的知名歌手,一位剛起步,但兩人同樣是選秀出身,觀點部分相似。

張棟樑:想改變狀態

張棟樑坦言當初參加歌唱比賽,不管是為圓夢、當歌手或為獎金的心態都有。“當時真的算是我人生的一個低潮期,抱著nothing to loose的心態參加,沒有任何預期,只是想要改變當時自己的一個狀態!”結果沒有任何期許,反而讓他拿下了冠軍,更幸運的是遇到願意栽培他的經紀公司,從此星途大開。

他說比賽時真的沒有太多“雜念”,而比賽后發生的一切(走紅)也沒有讓他有時間想太多,“那時候完全是跟著感覺走,但我知道心里是開心的,那應該很不錯,就繼續往前衝,但真的是超出自己預期的想像了。”選秀歌手確實需要天時、地利、人和,單憑自己努力,沒有遇到伯樂,又如何被人看見。是繼續在娛樂圈生存或是被淘汰,有時候也要靠運氣。

張棟樑覺得,和以前單純的考驗歌唱實力相比,現在的比賽模式很全面,不是只有會唱歌就可以。舞台魅力、藝人特質等都會被放大,在比賽期間已經被當藝人在操作,其實好壞都有。“承受得了就是贏家,因為這一行也的確是這樣!也可以在短時間內更瞭解自己,更快速進步,也必須要急速的讓自己進步。”但張棟樑坦言不了解歌唱比賽為何要有“才藝表演”,或是為了節目效果。

他以選秀歌手前輩身分,認同選秀歌唱比賽確實是一個很好的平台,但心態決定一切。“不要抱太大的得失心參賽,就當作是汲取經驗,讓自己進步就好。比賽不代表一切,還是有一些比賽沒得獎,但后來在音樂路上還是很成功的例子。”

吳禹錡:挑戰自己

irus的選秀比賽經驗是豐富的,從大馬比到國外,最近是大熱的中國選秀節目《中國好聲音》,但讓她看到比賽不僅僅是讓素人表現自己,還有一些背后議程需要妥協,其中一個是合約,還有是網民的犀利批評。

年屆29的她參加比賽主要是挑戰自己,“我在《星光》時沒什么受矚目,《好聲音》就當作給自己的挑戰,因為我已經快30歲了,再不努力點就完蛋了,哈哈!”

對于素人面對觀眾和網友的批評,她一開始也很不習慣,但因為有媽媽在背后支持,她從最初的逃避到笑著面對,心理建設做得很足。“媽媽會為我分析很多事情,灌輸我正面的思想。勝負不重要,反而當時的表現好壞和心態,若是表現的好,人家就會記得你,就算翻唱歌曲也可以變成你的代表作。”

她認為,素人不管面對好或壞的評語,只要有人在討論你就是好事。“一開始確實很難消化,但時間久了就接受了,偶爾還會覺得好笑。其實這樣,選秀歌手的防彈衣會越來越厚,經得起批評。”

歌唱比賽的選手若目標不堅定,會很容易迷失自己。Virus坦言比賽期間會有茫然期,甚至被評審和網民批評得覺得自己已經不會唱歌而向黃韻玲老師求助學唱歌。

比賽期間要演繹不同的曲風,Virus直言比賽期間所演唱的歌曲幾乎是製作單位單一方面的安排,有時候並非是選手們所要的曲風,沒機會發揮擅長演繹的歌曲。“但是我蠻喜歡呈現不同的一面,比賽就是要看實力,有些人適合抒情、搖滾,偏偏有饒舌這方面的技巧卻沒被發掘,比賽的舞台反而讓人看到你會什么,你能給觀眾什么。”

對于選秀歌手比賽后會“不見人”,消聲滅跡,Virus不會擔心,因為她沒有強烈的想要當大明星,反而喜歡比賽可以接觸更多的人。相對名氣,她覺得是絕對現實的東西,“有名氣人家會比較尊重你,這應該是娛樂圈最基本的生存條件。”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