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趙演晴
上個星期請髮型師把那一頭看起來雜亂枯草似的捲髮洗直,較短的外層染了暗色,企圖從視覺上偽裝成順滑的髮質。而在不甘平凡的心態作祟之下,較長的內層則染上了紅色。經過幾個小時的整修,我從一個(自以為是的)蓬蓬頭日系女孩,轉變成干淨利落卻又帶著低調搖滾風的女學生。
一位熟女姐姐卻說,染紅色只會讓人想到:一是裝扮誇張俗氣的小太妹,第二是什么都沒在怕的歐巴桑。如此特別的理論,讓我不怒反笑。這個社會實在有太多刻板標籤,比如愛穿緊身衣的男生大多是同性戀、有文身的人和黑社會脫不了關係,為什么要我們非得受主觀的標籤束縛?我的信心在于,我只不過借用了不同顏色、裝扮,來發掘自己另一面的氣質。認識我的人瞭解我,不認識我的人怎么看我,不是我應該關心的事。
都會裏的光鮮村姑
說起這些非常主觀的標籤及品味,就想起了台灣一位評論非常犀利、獨樹一幟的“個人意見”專職部落作家陳祺勳。每每大型頒獎典禮落幕后,媒體總愛直接引用他那大膽又創意幽默的紅地毯評論。
比如2014年金馬獎,陳祺勳這么描述張艾嘉:“身上的蕾絲圖案看起來像大卡車輪胎的壓痕。而她的表情則像是在回憶肇事經過。”而已登上國際電影版圖的章子怡,更難逃此劫:“這是晚宴版的大嬸裝束,結合了大印花、螢光、大型首飾,這是那種自認為很青春的丈母娘會做的打扮啊!”
相信作者因此得罪的人不少,卻也讓他的部落,引起廣泛討論,至今出版了三本書。第一本作品《個人意見之品味教學》裡,與其說教人貼標籤,不如說一本游戲書,你可以決定自己的風貌,或者是從中參考來個大喬裝。“我們各人住在各人的衣服裡”,張愛玲在《更衣記》如是說,人們沒有能力改良他們的生活情形,他們只能夠創造貼身的環境——那就是衣服。時尚的樂趣不只在表達自己,還可以扮成別人!
《品味教學》裡不怕死地說,都會女性也只是打扮光鮮的村姑罷了。兩者並不是不同的物種,而只是演化上的不同階段,村姑立志將身上的鄉氣消于零,而都會女性永遠在自我鞭策、自我提升,永遠都有新的學習目標。陳祺勳更形容都會女性的包包,其實就是一個充滿辯證、妥協、自我說服、后悔猶豫的輪迴過程,和充滿甜美與希望的愛情沒什么兩樣。
中陰身譬喻過季服飾
少女最害怕在眾人面前丟臉出糗,對于歐巴桑來說,她們的第一人生態度與守則是“又不是做壞事,有什么好丟臉的?”書裡大膽提出,這種理所當然的態度,和伸展台上展示奇裝異服的模特兒那種超自信是相通的。
另外,讓人意想不到又十分中肯的是,陳祺勳竟然運用北傳佛教裡,眾生壽終后進入輪迴以前的“中陰身”來譬喻過季衣服,大善者如經典款黑色圓領咯什米爾毛衣,永遠被嚮往如同登往極樂,而大惡者如螢光橘迷你裙自然直接被判入地獄。
不管對什么類型的女性或文藝青年、男子漢、新嫁娘、或配角,作者觀察入微,形容得非常到位!仿佛他曾融入過每一個角色,每一種心路歷程的蛻變,他也絕不錯過。雖然這本書有很多讓人噗哧一笑的文字,但冷不防也會突然清醒地反觀自己,是不是也掉入同一個調調。
時尚,是一種選擇的眼光。在時尚品味圈裡,到底誰才有資格定論?雜誌編輯、媒體大師選東西的眼光才是標準?而你隔壁家安娣的眼光叫俗氣?跟隨著潮流資訊、電視節目的專家,拿著所謂當季必備的包包鞋子,和所有人在同一個時間,做同一件事就是時尚了嗎?這真的是值得懷疑和思考的一件事。
本書解析現代人外在表現下的背后心理潛在因素,進而闡釋這個族群由“加一”而演變成瘋狂(加太多)的消費行為。接下來評析這個族群中可能衍生出來的品味,希望讀者可以將“品味”與“自我”結合,成為真正的自我(或把品味和自我背道而馳,作為一種偽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