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動診所提供醫療服務 守護偏遠居民健康(上篇)

報導:許雅玲

圖:主辦單位提供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2014年12月6日,大馬醫藥賑濟協會(MERCY)和合順(UMW)合作之流動診所,終于走進砂拉越內陸峇卡拉蘭(Ba’kelalan),為居民提供醫療服務!

說起來,合順是第一家接觸大馬醫藥賑濟協會,提出贊助醫療經費,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的企業。

從簡單的金錢援助,到近期的5年流動診所計劃,合順鼓勵員工積極參與成為活動義工。

合順展望,這項醫療服務,可以變成每年參與的企業社會責任。

大馬醫藥賑濟協會呼籲:我們需要更多的合順!請大力支持我們,讓我們繼續在全馬,尤其偏遠東馬內陸,履行健康醫療服務。

地處海拔910公尺的高原山城峇卡拉蘭,到底是怎樣的一個地方?

峇卡拉蘭位于砂拉越北部,距離印尼加裡曼丹東部邊界區,僅有4公里。想從砂拉越最北端的老越(Lawas) ,橫越砂印邊界,必須經過峇卡拉蘭。

山城共有13個村落,人口約有764人,主要為弄巴灣人,以務農為生。當中以結合3個小村(Pak Kumap, Puneng Kelalan and Pa Muda)的布篤奴(Buduk Nur)為最大的村落,村民以弄巴灣族為主。

從老越到峇卡拉蘭,你可以在每週一、三和六的早上,搭乘可容納13名乘客的小飛機MasWing,抵達布篤奴。

當然,你可以驅車逾125公里到達峇卡拉蘭。原本一小時半的路途,卻因為山路崎嶇簡陋,唯有四輪驅動車才合適行駛,並且,至少顛簸四至五小時才到。

來到布篤奴,很多人的第一感覺是:村落相當“進步”,擁有電流和水源供應,還有一間自1960年初建立的診所。那么,大馬醫藥賑濟協會(MERCY)和合順(UMW),為何選擇到這裡提供醫療服務?

當然,東馬有更多落后的村落,可是,峇卡拉蘭的診所,沒有醫生坐鎮,只有醫療助理提供有限的服務,並且不能開出藥方。遇到棘手病情,還是要到最近的老越看病。

地理形勢與世隔絕

這點上,大馬醫藥賑濟協會砂拉越分會(簡稱砂拉越分會)創辦人蔡平日,以及主導本次行動的爾法醫生,不約而同指出,“這是因為,峇卡拉蘭的地理形勢與世隔絕,高原居民想要得到醫生的診斷,只能依靠山路或小飛機,這不容易。”

一張近百令吉的機票,或者一趟85令吉的車費(行李按重量另計),不是人人負擔得起。

民宿主人達卡巴蘭透露,“早期,外地來的‘德蕾莎’,會在診所派藥。之后,我們有了地方助產士。遇到急病,德蕾莎會用無線電呼叫,讓當局派遣直升機來載送病患。現在,政府會定期派遣醫生前來診所服務,最近還有牙醫服務,但是,仍不足夠。 ”

本次的流動診所,由現任23名義工組成,包括三名醫生和兩名牙醫,服務範圍包括:基本健康檢查、牙科治療、子宮頸抹片檢查、血糖測試,還有眼科檢查及兒童曼陀羅填色遊戲。

巧合的是,大馬皇家陸軍部隊也在當天舉辦“流動社區轉型計劃”,由軍醫向村民提供醫療服務,同時讓年輕人近距離了解陸軍。

病患多是中年以上

流動診所開業的第一天,截至中午12點,大約有逾百人掛號看診,大部分都是40歲以上的村民。這點無可厚非。村里生計少,青壯年選擇出外打工,留下孩子讓老人照顧。

當然,也有回流家鄉的村人,他們都是在外打工幾十年,倦鳥思歸的人們。比如說,四十多歲、在雪蘭莪巴生工作二十多年的巴蘭柏勞:“這是我的家鄉,落葉歸根,我始終要回來。”

巴蘭柏勞將在西馬工作積攢的薪水,購買了一輛四輪驅動車,小本經營物流運輸和旅遊業。聽他敘述:“回來后,經濟真的很拮据……世事兩難全啊!”

水源或影響居民健康

兩天診療服務,總共有237位村民受惠,其中126名為女性。最多見的健康問題是肌肉骨骼酸痛,因為這裡有陸軍部隊負責防衛邊界安全。同時,胃炎和上呼吸道感染,也是常見疾病。

“我們將16位村民轉介到政府醫院,讓他們接受進一步檢驗,包括:一名超聲膽囊結石檢查、一名脊柱X射線檢查,剩余的都是上了年紀,需要接受血壓和膽固醇檢查。”爾法醫生說。

值得關注的是,河流雖提供村民足夠的水源,可是衛生過濾仍有很大提升空間:就算住在最先進、提供太陽能供水服務的民宿,也不可避免面對缺水問題。好不容易有水了,大家沖洗頭髮后,髮上留下很多沙粒。

基本上,小朋友的健康狀況良好,沒有慢性疾病問題,可是,很多因為皮膚痕癢,吵著要父母帶來看診。

眼科最受村民歡迎

把場景拉到眼科。基本上,眼科只為36歲以上的民眾提供老花眼檢查,然后配給老花眼鏡。

遇上近視個案,只能鼓勵他們到城鎮的政府眼科或眼鏡店做檢查。

負責老花眼檢查的義工透露,“眼科通常是最受村民歡迎的熱門服務,大家都喜歡免費的東西,我們在第一天就派出超過60副的老花眼鏡。”

蔡平日說:“別小看一副老花眼鏡。你看這些婦女,因為有了老花眼鏡,便可以清楚閱讀,參與教堂唱詩班,這是多么美好的事情。”

保健活動教清潔牙齒

很多老人家來到牙醫部就停住腳步:“我的牙齒都拔光啦,不需要檢查了。”

因此,僅有54人接受牙醫服務:52位拔牙、23位補牙,19位洗牙。

第一天,牙醫只接待了兩位小朋友,兩位小朋友都是拔掉乳齒。9歲的扎賓納小弟弟,因為牙痛難當,只好隨媽媽和十多位鄰里,從Long Longgai步行20分鐘來看診。小朋友對拔牙有恐懼感,還好有耐心十足的牙醫和護士的安撫,才在淚眼中拔掉蛀牙。

本身在政府醫療體系中服務的爾法醫生表示:“我個人覺得小朋友的牙齒狀況還好,這應該是小學老師教導有方。當然,本次,牙醫特別為現場的小朋友,進行有趣生動的牙齒清潔知識環節。”

與此同時,現場特別安排兒童填色環節,砂拉越大學輔導科系講師美利甘阿仁和爾迪利斯阿仁均指出:“通過曼陀羅填色遊戲,我們可以了解小朋友的內在,以及發掘可以激發他們靈感,增進個人成長的方法。 ”

村民冀有常駐醫生

“我們需要常駐醫生”──這幾乎是前來流動診所的村民的訴求。

退休前,任職醫療助理的蔡平日坦言:“希望10年后,東馬內陸地區,包括峇卡拉蘭,最終擁有常駐醫生,那么,村民便可輕易獲得更好的醫療保障。”

蔡平日表示,“流動診所服務,無法取代政府醫療服務,兩者亦不是競爭關係。”

很早便參與大馬醫藥賑濟協會的蔡平日坦言,“2002年起,我便積極參與國外救援任務。后來發現:為何不成立砂拉越分會,幫助內陸有需要的人?一年后,分會應運而生。”

“我們更想成為橋樑,彌合在醫療保健中,被邊緣化的弱勢群體。欣慰的是,提升村人的健康常識后,他們不再隱藏病情,勇敢接受診療。10年間,我們發現七起子宮頸癌病例,協助患者及早治療,保住性命。”他說。

市场脉搏
更多
看影音热议更多
健康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