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見聞.大自然教我們的課 | 中國報 China Press

心見聞.大自然教我們的課

報導:黃美仙
攝影:楊智聰



由Happymove好人好事網提倡的《光盤行動》,從一開始呼吁大家不要浪費,盡可能吃完盤中食物,甚至是養成打包、帶走的好習慣。隨后,他們再深入走進校園,設計了自然農耕課堂,讓學生親身體驗與自然界的親密關係。

如果問小朋友,我們每天的食物,是如何“來到”餐桌上?許多孩子的答案,肯定是“從菜市場上買回來的”。在小朋友的認知上,答案看似“標準”,但又不見得“正確”。這証明了現今小朋友,對于生態的認知確實是少之又少。然而在國外的不少學校,早已把農耕歸納為校園必修課程,原因是:認識吃進身體的食物是非常重要的!

“如何做好環境保護的概念”,是目前教育中所重視的一環;畢竟在都市中要擁有一塊綠地,是多么得來不易的事情;要如何維護環境的永續發展,最應該是對小學生灌輸正確概念。

校園綠地留給學生耕種



我們走進位于吉隆坡新街場的光漢華小,這是國內首家校內推行“自然農耕課程”的華小,支持由Happymove推行的《光盤行動》自然農耕計劃,並邀請兩位自然農耕教育者黃招勤和高佩瑤,擔任孩子的學習對象,向4年級K班的小朋友著手,以土地施教,帶領小朋友接觸自然純朴的自然生態。

由于他們是全校唯一參與這項“實驗課程”的班級,以致尤進來副校長特別留意他們的學習進度。“我們不能忽視小朋友的特有才華,他們或許會有出乎意料的創造力,但是往往需要給予輔助才能夠激發出來。要如何在平時教學過程中啟發他們的創造力,是老師們絞盡腦汁所費心之處,希望藉此一系列的教學活動,可以開發他們極限的創造力。”

因此,自早前在校園推行《光盤行動》得來正面迴響后,再度推行這項自然農耕后續活動。

光漢華小難得在校園有一塊綠地,給予學生不錯的實地教學場所,與有關單位討論后終于促成這項合作計劃。“ 我們希望藉由一系列自然農耕課程,讓學生們了解到大自然萬物生存的奧妙,世上每一種生物與植物,都具有生命力,讓學生可以知道植物成長過程,了解每種生物的成長都需要不同養分,也感恩農夫辛苦種植,為大家帶來每一餐美食。”

一切敲定,尤副校長與科學主任蘇麗麗老師商討細節,並取得共識。她說:“我們都認同讓孩子從生活中取材,培養孩子科學認知、情緒管理和生活自理能力;我們知道,很多小孩甚至是雙腳從不曾接觸過土壤,希望藉此機會讓學生們親近我們生存的這片土地。”

體驗農耕 珍惜食物

“光盤行動,拒絕浪費”,是吉蘭丹丹江弟子規教學中心院長張偉慈從中國帶回來的理念,並透過協辦單位Happymove好人好事網,在全馬多所學校散播此信息。

走進校園后不久,受到不少正面迴響,于是再進一步以實際體驗自然農耕的課程,讓小朋友深入了解食物的來源、身體所需的營養來源,從而培養孩子的感恩心,以及珍惜食物的價值觀。

這個定名為Happymove《聚˙絕浪費》活動的負責人胡靜怡表示,同學們對于這種打破一般寓教于做的課程也表現相當踴躍。

每位上課的學生,也備有一本“學習成長日記,把課堂中參與的點點滴滴記錄下來,讓同學們記錄所學習的點點滴滴,從而為未來提供思考方向。

利用廚余堆有機肥

在課堂中,黃招勤老師正細心為一條小苦瓜進行“解剖”,一邊講解它的“出處”。然而,課室內的同學們卻各有各的忙碌,甚至出現失控狀態。后來,大姐姐們分別為小組進行討論,情況終得改善,也從中“發現”現今小朋友的特點:

他們只挑自己想做的事;髒的不想碰,甚至想躲得遠遠,但大姐姐就是硬逼著小朋友親自動手。了解他們的這份用心,是要確認每位小朋友“參與”几率,增進孩子對那片菜園的責任心與歸屬感。

從認識植物的由來,以至如何為菜園做有機堆肥,都是這堂課的必要學習事項。部分學生也以從家裡帶來的菜頭菜尾、雞蛋殼、吃剩的果皮等作為廚余,以進一步滋養我們這片土地。

老師說,不起眼的廚余落葉,都是堆肥的好材料。除了廚余,在校園中那些不起眼的角落佈滿了枯枝落葉、新鮮野草都可作培養有機土。

在課堂的走廊,也擺放了多個養眼的“小盆栽”。那都是同學們進行育苗的功課,不過當中卻有不少失敗的個案。順利栽種至發芽的小朋友,難免以此為人生的一項成就。

隨后,一伙人浩浩蕩蕩去到樓下小菜園,看看他們之前種下的青蔥和空心菜,而當天的“工程”,便是播種小苦瓜,還有再做進一步堆土。

向來滋養著作物的土壤,卻偏偏備受人們所忽視。對極少接觸大自然的人來說,每種泥土似乎都一樣。然而土壤中可是隱藏著不少功不可沒的生物如蚯蚓、蝸牛、螞蟻、菌絲等,更是煉成營養土的好幫手。

我們要尊重食物鏈的循環,更要照顧自然生態環境的保育;這是人人都應該持有的觀念,給予我們在此生存的大地,多一份體貼及照顧。

知種菜辛苦莫浪費

■劉家琪(10歲)

在學校略為掌握種植的丁點知識后,劉家琪即回家與媽媽“分享”學校新知識,可媽媽屢次試種都不見成功。

“我有教媽媽怎樣堆土和育苗,可是媽媽說我們住公寓沒有土地,所以只好用花盆種植,但一直都沒有理想效果。后來媽媽說,是因為我們家沒什么曬到陽光,不適合種菜,所以也就不再種了。”

雖然從不曾成功發芽,但依然會羡慕同學創造的成就。“以前我從來不曾看過菜是怎么種出來的,只是在電腦上看過。后來老師和姐姐帶我們到菜園去,才知道農夫在早上種菜是很熱、很辛苦的。原來一棵菜得來並不容易。”

“以前我經常都很浪費,吃飽了就把剩下的食物丟掉,現在都盡量吃完。種菜真的很辛苦,我們應該要懂得珍惜。”

人澆我澆,種子受不了!

■劉佳政(10歲)

“我以前只是在看戲時看過別人種菜;自己試過后覺得很好玩,噢……是辛苦又很好玩。”劉佳政的個性很好動,很難要他靜下心做好一件事情。

老師要他們育苗,他說每天都給它很好照顧,可是一直都不見發芽。問他,有沒有澆水?“有,看到朋友澆水我也澆水。”那豈不是澆很多水?“不知道,看到有人澆水我就澆囉。”終于明白,為何他的種子會“石沉大海”了。

不過,他卻成功和媽媽種成了一盆辣椒,而且由買泥土和種子都一同參與,令他極有成就感。“我喜歡一些菜,可是就是不知道菜名,長大之后我想種水果,但不知道應該要種在哪裡,到時才打算。”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