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进村发展基建  村民期待提升生活(下篇) | 中国报 China Press

政府进村发展基建  村民期待提升生活(下篇)

报导:许雅玲
图:主办单位提供



《十分专题》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走进峇卡拉兰,4天3夜的旅程,两个白天在尘土飞扬的黄泥路上颠簸,看到的不多。

幸好,遇到81岁的民宿主人达卡巴兰,通过他的眼睛,看到不一样的峇卡拉兰。



然而,就算自给自足,村人期望政府走进峇卡拉兰,发展基础建设。

峇加拉兰(Ba’kelalan),一名取自当地的Kelalan河,而Ba在弄巴湾语则代表稻米;至于“弄巴湾”(Lun Bawang)的意思,则是“住在山地的人”。像达卡巴兰,本身便是峇加拉兰第五代的弄巴湾人。

虽然,峇卡拉兰交通不便,与世隔绝,却得天独厚:迷人风景、肥沃土地、凉爽气候;这里的高原苹果、高原水稻和水牛养殖,都相当著名。

最令人津津乐道的是,这里竟然得以生产人类生存的必需物质──高山盐!村人才不必耗费高运输成本,运载低价食盐入村。

村人是如何发现高山盐?老人家说,村人看到猴子掉落温泉,爬上岸边,毛发上都是白色亮晶晶物质。就有村人好奇沾来吃,马上喜出望外:这是盐!

看在很多外人眼里,高山盐值得进行大规模的商业操作。可是,一大堆的盐就静静地让居民不愿聘请印尼外劳,宁愿一整村人合作生产一整村人所需的盐分。

水电自给自足

把眼光从高山盐移开:村民用电来自各自的发电机,食水则是储存在大水箱里的山水,电讯联系严重匮乏。一走进峇卡拉兰,便得和网络世界说“再见”。

自给自足,是峇加拉兰的优秀文化和特质。

“2002年,我到澳洲探访在布笃奴长居数十年,告老还乡的澳洲朋友。他告诉我:小河建大水管,注定失败,但是,以布笃奴的天然条件,何不考虑建立微型水利发电设备?我们立马参访5个微型水利发电设备。

返砂后,达卡巴兰便向政府官员提出建立微型水利发电设备的建议。官员仅表示:你去进行,我们再观察。

达卡巴兰马上邀请澳洲工程师,前来观察布笃奴的河流和周遭环境。两年后,布笃奴建成第一座微型水利发电设备,输出能力可达7千瓦,足够供应民宿电力需求。

“民宿的微型水利发电,6年内没有发生故障。这让政府有信心跟进。目前,政府已在6个村落建了6座微型水利发电。”

虽然,村人自给自足,可是,政府不走进来发展基建,这就非常说不过去。

“我们非常期盼有一天,可以像城市人,付费使用水电服务。”达卡巴兰说。

希望村中建立中学

有人说,1930年代,峇加拉兰人开始信奉基督教。也有资料显示,1950至1960年代,英国卫理公会的宣教士,来到砂拉越,包括峇加拉兰宣扬宗教,同时提供教育医疗等服务。

可以确定的是,1952年,19岁的达卡巴兰,离开父母身边,到老越接受教会提供的教育。

“毕业后,有的同学返乡办学,而我选择成为一名牧师,在东马服务。20年后,我才回到布笃奴,回归田园生活。”达卡巴兰说。

人口不多的峇加拉兰,栽培出不少大学生和专业人士。达卡巴兰的家族,便有不少医生和律师。

“1960年代,东马和马来半岛组成马来西亚,村子亦有了第一间政府小学。在此之前,都是由村人合资雇请印尼的老师,教导小孩读书识字。”他说:“今天,我们希望政府可为4间小学的学生,建立一所中学,那么,年幼的孩子不必离开父母,到城镇升学。毕竟,没有父母照料,孩子最终辍学,一事无成。”

自豪儿子为村人贡献

2004年,达卡巴兰的长子扎森沙盖医生,不幸在一起直升机坠毁事故中丧生。

“如果他还在,峇卡拉兰会发展得更好,村民都很爱戴他。”思念儿子的老父,意味深长地说。英年早逝的医生,生前官至州部长--负责基建及交通事务。

访问现场Apple Lodge,是峇加拉兰第一间民宿,是在扎森鼓励下创设的,目的是让考察的政府人员和旅客,有个舒服的歇脚地。

实际上,达卡巴兰的二儿子马当达卡,比哥哥更早从政。扎森沙盖医生逝世后,村人希望弟弟代替哥哥,竞选州选举。可惜事与愿违,扎森沙盖的秘书代替他出征,在第10届州选举,败给公正党候选人。

虽然没说出声,但这名父亲是非常自豪已故长子为村人做出的服务贡献。

陆军助修路带来方更

1960年代以前,村人徒步穿山越岭到达老越,需要12天。

后来,伐木商开辟山路,让山大王运载树桐。尘土飞扬的山路,开始出现四轮驱动车的痕迹。

“大雨滂沱的日子,山路岖崎不平,到处都是坑洞。孤身上路的四轮驱动车,一旦深陷泥坑,便只好露天过夜,等待天亮被经过车辆援救。因此,村民都是数辆车子一起出发,互相照应。”达卡巴兰说。

村人向政府要求:我们需要好一点的山路!纳吉首相秘书亲自飞来,“颠”了一个白天,晚上才到达峇卡拉兰,亲自领教山路难行。后来,中央政府拨出40亿令吉,

“拨款不是要建柏油路,而是整修从轮鲁彬(Long Luping)至峇卡拉兰共76公里的路段,避免车辆深陷坑洞。感谢皇家陆军部队,用凝固和稳定土质的技术来建路,要不然,拨款只够铺好一半路程。”达卡巴兰。

山路建好四年后,4至6小时的颠簸车程,还是足够让城市人吃尽苦头。

高原苹果深受欢迎

1975年,达卡巴兰的弟弟安德鲁巴兰,出席印尼一场苹果座谈会,带回10枝苹果树枝,在住家后院培植,可惜开花不结果。直至1983年,村人总算成功种植“像样”苹果,迟至1991年,园主才享受苹果收成的美好滋味!

虽然,印尼品种苹果,无法媲美外国入口品种,但一公斤14令吉的高原苹果,获得美里、老越、亚庇等市场的青睬。可惜,去年,果园工人返回印尼,一去不复返,果园不获照顾,19年的果树凋零,果实全坏掉。今年,园主卷土重来,11月,苹果树打花,现已结出可爱果实。

“一颗果树,丰盛期可结400果实。我计算过,5至10公顷果园,便可供应全马苹果需求,非常值得发展。”老当益壮的达卡巴兰强调。


*本网站有权删除或封锁任何具有性别歧视、人身攻击、庸俗、诋毁或种族主义性质的留言和用户;必须审核的留言,或将不会即时出现。
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