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以勒:網絡追殺令
索尼影視(Sony Pictures)早前拍了一部電影,片名叫《The Interview》(中文有譯為《採訪》,也有譯為《刺殺金正恩》),劇情說的是美國主持人和他的製作人得知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正恩是他們脫口秀節目的粉絲,于是決定採訪金正恩。在他們準備踏上朝鮮土地的時候,美國中央情報局卻征集他們倆去暗殺金正恩。
電影原本擇定在聖誕節于美國上映,但近幾個星期以來,索尼遭遇排山倒海的網絡攻擊,黑客成功竊取並隨后在網上發佈了該公司的大量信息,包括內部機密資料如私人電子郵件、電影劇本以及個人賬戶等。網絡攻擊導致索尼蒙受巨大損失,黑客也放話恐嚇,將向任何放映電影的戲院發動如“911般的恐怖襲擊”。
索尼一度取消電影公映,后來又撤回下檔的決定,宣佈在美國部分戲院如期上映。對索尼發動網絡黑客攻擊的最大嫌疑犯是朝鮮,朝鮮當然已經否認。朝鮮政府的說法是:索尼是“罪有應得”,黑客攻擊行為是“正義之舉”,可能是朝鮮的同情者與支持者替他們發起攻擊。
這個世界上到底有多少個朝鮮金氏政權的同情者或支持者,而這些支持者在技術、人力和資源上又具備足夠能力,向一家超級跨國企業發動大規模網絡破壞行動,甚至逼得這家企業一度招架不住打算投降屈服,真是令人懷疑。
網絡戰絕佳演示
姑且不論背后下達追殺令的是何方神聖,這一場對準索尼的網絡追殺行動,倒是當今網絡科技發達時代,地緣政治以網絡戰形式呈現的一次絕佳演示。
美中俄英德法等超級大國之間的網絡間諜、竊密、攻擊行動,早已不是什么新鮮事,一家非政府企業遭遇國家級的網絡攻勢,大概還不是個常見的事件。網絡通訊科技成了廣泛掌控人類日常生活的技術,網絡兵團因而被喻為一個國家除陸、海、空三大正規國防軍系之外的“第四軍團”,人類的戰爭形式也在熱戰和冷戰之外,冒起了所謂的虛擬戰爭。
冷戰時期,美國從1959年開始分別在意大利和土耳其佈署了30和15枚核導彈,對準死對頭蘇聯。作為報復,1962年5月蘇聯開始秘密在古巴佈署可以裝置核彈頭的導彈,並佈署蘇聯紅軍士兵遠赴古巴,引爆了一場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古巴導彈危機。今時今日,任何政權想要威脅某個國家或組織,不一定要通過部署核導彈這種既高成本,也高風險的動作。
網絡戰爭,不見硝煙,沒有流血,但其帶來的破壞和傷害,及其所產生的恐懼感,卻不亞于一場真刀真槍的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