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陵齋‧“韓語情緣”系列·十一 回基往事(五) | 中國報 China Press

蘭陵齋‧“韓語情緣”系列·十一 回基往事(五)

人不可能一輩子都“冤家路窄”,也不會永遠都只和投緣的人相遇。我雖然曾遇到上一篇文章裡提到的老師,但在慶熙大學國際教育院裡也踫到許多有問必答、願意傾囊相授的韓國老師。



這裡的老師按學術背景大致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國文系科班出身、在碩博士階段繼續鑽研韓語語言學或韓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的;另一種則是非國文系出身,僅在碩士時改學韓語教育的老師。這些背景各異的老師,在課堂上展現出來的教學風格也各有特色。

首先,非國文系出身、改行學韓語教學的老師通常受外語教學理論的影響(有時是“荼毒”)較深。他們儘量避免使用學生的母語來講課,主張從初級階段即完全採用外語浸淫式教學法;糾錯時則須“適可而止”,以鼓勵學生多開口說話,避免糾錯過于頻繁而“打擊學生的信心”。他們的教學重點是溝通交際,不太強調發音或語法的“準確無誤”。如此教法,好處是學生比較不會有心理負擔、較敢開口說話,壞處是無法做到“因材施教”,且將來升上中高級后,那些沒有及時糾正過來的語言習慣已定型,再想改正恐怕為時已晚。

外語教學不應受理論束縛…



當然,凡事都有例外。像西班牙語系出身的池緒媛老師,她雖然不會主動告訴學生“不必要的”(即在課程內容以外的)語文知識,但卻十分強調準確無誤地使用語法,就連一些現在年輕人都不太懂得的語言禮節——如“壓尊法”(apjon-beop),我也是從她那裡學來的。

與此相比,那些“根正苗紅”、國文系畢業的老師則有較豐富的語言本體研究經驗,教學方法亦明顯不同。遇到一些不合規範或無法按常規解釋的語言現象時,只受過韓語教學訓練的老師傾向于輕描淡寫地帶過,國文系出身的老師則大多能有條不紊地予以解釋,有時甚至還會和學生一起探討問題呢!專攻韓語語義學的林采勳、李民友二位老師,以及研究詞尾教學法的樸善姬老師都是這種積極幫助學生精益求精的好老師。他們未必真的考慮到學生將來可能需要應付日常生活或校園以外的語言交際所需,但語言學的專業訓練早已使得他們在遇到教學難點時有一種本能般的反應,以做研究的態度來解決問題。

這些老師們所作的解釋很多都是“多余”的,因為那些既不是課本上規定要學的,也不是每個學生都想要弄明白的事情。然而,有趣的是,聽完他們的解釋后,學生們只有茅塞頓開之感,鮮少有人抱怨艱深難懂的。由此可見,在外語教學上,教師不應受理論束縛而僅從教學者的角度去預設學生應該“只”學到某個程度,反之應從多方面引起他們的學習興趣,幫助他們開拓視野纔是。只要你的講解深入淺出,讓學生聽后覺得饒有趣味,又有誰會願意淺嘗輒止呢?

Posted by 蕭悅寧(寄自韓國)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