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李有成
整個民族變為漢民族政權殖民的時候,我們的自然野性被馴化,邁向以漢人為主的生活節奏,大傳統未來將失衡,小傳統將式微,微傳統將迷失,物質的攝取也將轉換,是食物的匱乏與飢餓時代的降臨……
夏曼.藍波安的新著以《大海浮夢》為書名,顯然刻意突出夢想這個題旨,不過,全書所敘主要為作者在〈自序〉中所說的“生與死不滅的藍海記憶”,雖說這些“藍海記憶”多屬作者的“移動夢想”,但終究這是一本紀實之作,而所謂紀實又與作者個人與其家族乃至于整個部族的集體記憶有關。
聯經出版社在推介《大海浮夢》時強調,這是一本小說。這讓我想起已故旅英德國作家謝柏德(W. G. Sebald)的作品,尤其是他的《土星之環》(The Rings of Saturn)一書。此書所述為作者于1990年代初漫游英格蘭東部索福克郡(Suffolk)農村鄉鎮之見聞感想,書中夾雜不少圖片與剪報,一如夏曼藍波安的《大海浮夢》。像這樣的紀實文學也頗有批評家以小說視之,只是不同于一般人稱小說為虛構(fiction),有的批評家稱這類小說為實構(faction)。我們或可以這樣的視角來看待《大海浮夢》一書。就像謝柏德的《土星之環》,《大海浮夢》也以大量的照片來印證此書確為實構,而非虛構之作。
核武威脅南島小國
《大海浮夢》全書共分四章,這四章大體形成一個相當完整的結構,而在題旨上貫穿全書的是弱勢島民旗幟鮮明的后殖民論述。第一章除敘述主角兼敘事者的家族史外,更多的篇幅著墨于漢人與達悟人之間的互動關係。而界定這層關係的,依書中所敘,正是漢人的殖民霸權。達悟族世居蘭嶼,生活與文化自身俱足,從未覺得自己貧乏,所謂匱乏與飢餓,其實始于漢人入侵小島之后:“我整個民族變為漢民族政權殖民的時候,我們的自然野性被馴化,邁向以漢人為主的生活節奏,大傳統未來將失衡,小傳統將式微,微傳統將迷失,物質的攝取也將轉換,是食物的匱乏與飢餓時代的降臨。”
這種后殖民的批判意識可說全書可見。第二章追憶主角與敘事者的南太平洋航海之旅,夾敘夾議,也是語多批判,唯其批判已從漢人殖民蘭嶼擴大到歐美強權對南島小國的霸凌,特別是這些國際強權的核武試爆所加諸于弱小民族的災難。蘭嶼雖無核爆威脅,但卻不幸淪為臺灣核電廢料的儲存場。除了核爆或核廢料,包括蘭嶼達悟人在內的南島民族所面對另一個噩夢,則發生在漁撈海事,不僅漁場遭到破壞,漁業資源日漸枯竭,海洋生態系統面臨重重劫難,整個島嶼民族的文化與生存狀況也深陷危境。《大海浮夢》隨處可見作者對海洋島嶼命運的認同。
這部長篇小說表達了夏曼藍波安半世紀以來對自我與家園的探索與感悟,更寫及庫克群島國,斐濟、印尼群島,巴布亞、大溪地、菲律賓,廣及南太平洋諸多群島的探險,是台灣海洋文學的經典之作,原住民文學與文化美學的新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