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20年后 光良邂逅光良 | 中國報 China Press

20年前20年后 光良邂逅光良

報導:林彩蓮
攝影:岑家豪



我們的對話,以20年后的熟男光良,想對20年前的少年光良講的話為基礎。20年走過的歲月,說長不長,說短也不盡然,但在紛紛扰扰,熙熙攘攘的娛樂圈來說,光良在20年里所走過的、看到的、經歷過甚至領悟到的應該也不少。回首過去,光良有一些對音樂及同伴的執著和堅持,身為新人竟膽敢拒絕台灣唱片公司的建議。儘管此事過了20年,談起這件事,光良依然堅持:“如果環境和狀態一樣,我其實沒任何選擇。”

然而,他也學會了不是每件事都要那麼執著,學會放手和看看事情不好的一面,原來也有值得學習的地方。

批評時學會說好話



以前的光良被身邊的人說是“完美主義者”,甚至被票選為公司里的“最難搞藝人”,但所謂的難搞不是吊高賣,而是凡是要求做到最好。隨著成長,隨著經歷,凡是要求完美的他想跟20年前的光良說:“當你在批評別人做得不好的時候,請也想想他們的好。”

20年前的光良,除了懵懂,當然還有青澀,也因為年少輕狂,想事情比較狹窄、自我,想到什么就做什么,從來不會回頭思考這件事的各種錯和對。但20年后的他,學會了擴大自己的思考範圍,“我想這和成長有關係吧,現在會從各角度去思考我的決定,現在的我想事情比較全面了。”

20年前剛入行的光良,凡事都看不好的一面,還有別人的不完美和缺點,因為他認為,別人的優點或完美的結局,並沒什么值得討論的地方,“我們要檢討的不就是不好的部分嗎?我做事比較安全,不希望事情沒經過思考就去做,做不好就檢討。為什么這個做得不好,為何那個不能完成。要考慮把不好的東西變好,才是最重要的不是嗎?”

但太過于負面和過度的批評,讓他驚覺身邊的人也容易充滿負能量,猶如世界末日。“其實我后來發現,不好的東西也有它存在的價值。我記得剛到台灣發展,有位主管就曾對我說:發掘對方的優點就要學會珍惜。現在當我有事情想不通時,就會想到這句話。”當年永遠不會討論完美事情的光良,只會一直想著如何把不完美的事情變得更好,但卻忽略了,原來身邊的人一直都覺得他在否定著他們。“我發現這樣好像不太行,偶爾需要給人家正面的力量,當正能量越多的時候,事情好像就越來越好了。所以,當你在批評別人做得不好的時候,請也想想他們的好,然后說一些好話,讓他們更添自信。

依然選擇保留原創

1995年,光良品冠在大馬發行首張專輯《掌心》,但2人到台灣發展,卻被當時的唱片公司滾石要求以台灣版本“重做”,但因為光良的堅持,大馬版本的專輯得以保留。事過境遷,他依然堅持,堅持的理由很簡單:要顧及團隊的感受。

光良品冠的首張專輯在大馬取得成功,《掌心》這首歌唱得街知巷聞,當年這張專輯的所有幕后功臣,光良銘記在心不敢忘,也這是后來2人到了台灣發展,當那時的唱片公司滾石的音樂總監李宗盛要求他們“重做”時,光良膽敢的拒絕。“我認為音樂不分國界,既然這張專輯在馬來西亞可以成功,那到了台灣其實不需要改變什么。”而他說過最“有種”的話,應該就是那句“不能要求我們一開始就是李宗盛,也是需要經歷學習和成長,才能走到大哥這個位置。”

《掌心》是當年光良、品冠、現任電台DJ陳峰及已從商的音樂人陳豪等人的心血,大家都是錄音工程的同學,從音樂製作、編曲、錄音到版權法律,“一條線”的服務承載著的是彼此的夢想,“我們都希望有自己的作品。這張專輯在大馬成功了,我的心態是:我們是個團隊,不是獨立歌手,我需要顧及團隊的感受,不能成功后就撇掉他們。”說的也是,這些成功當初也沒有台灣的元素,“后來台灣團隊給了我們budget,讓我們去找大馬音樂人合作。如果沒有這個開始,大馬音樂人又如何被看到?這就是機會啊!”

但是,若從現實的角度看,光良說,他現在明白公司當年為何要否定大馬版本,“因為兩者之間的budget實在差太遠了,台灣製作一張專輯等于是我們的幾十倍,,他們的製作費只有增加沒有減少。”

然而,20年后的今天,當了公司老闆的光良看該事情的角度,又會否不一樣?他緩而堅定地說:“到了今天,還是一樣,如果環境和狀態一樣,我其實沒任何選擇。那時我可以選擇在台灣重做,但我選擇了要這樣。”只是,若“老闆”角色換成是他,他選擇尊重歌手的意願。“我會問他若有budget你會怎么做這張專輯?但我不會說:你應該用台灣的樂手。如果我找一個很棒的製作人花一大筆錢完成專輯,但這些就不是歌手本身想要的東西,他必須得自己完成,才能從中找到滿足感。”

無需拒唱成名曲

光良在2005年唱紅了本身的創作《童話》,結果不管是到哪個華人地區,都會被要求唱這首歌。光良坦言,年少的他會抗拒,會覺得:難道我沒有別的歌可以唱了嗎?但是現在他會對當年的光良說:“其實這些所謂的“成名曲”,就是自己最大的財富。”

當然,光良的經典曲子不只有《童話》,還有《第一次》,和曹格合唱的《少年》等,這些每到一個演出地點都被指名為“必唱之歌”,讓他心生抗拒過。蘇打綠的主唱青峰也曾在演出時,拒絕歌迷要求演唱成名曲《小情歌》,也擺明拒唱,光良了解他為何這樣,因為10多年前的他也經歷過這段“叛逆期”。

但是,光良很有信心的說,過了10年,青峰會覺得沒必要。“其實這些所謂的‘成名曲’,其實就是自己最大的財富。有多少位歌手期望有自己的成名曲卻沒有,有人願意聽代表這財富很珍貴,要好好愛護和珍惜這首歌和歌迷之間的情感。”有歌迷說愛聽《童話》,光良以前心里會想:難道我只有這首嗎?后來心念一轉,會覺得:還好我還有一首《童話》。

從光良《第一次童話演唱會》,唱到這次的《回憶里的瘋狂》,演唱會的呈現無疑是讓人最頭痛的。這一次的賣點除了以“慈善優惠价”,全為99令吉做賣點,其他依然會保留經典歌。“我第一次的巡迴演唱會保留原汁原味,第2次就有稍微的調整,但歌曲盡量不會改到別人聽不出原曲。”有些歌手為了向歌迷呈現完全不同面貌的自己,也把演唱會的歌曲改到“面目全非”,光良就不太贊同,“我和演唱會導演有個共識,就是千萬不要故意改歌。來聽演唱會的觀眾就是要感受當年聽這首歌時的感覺。”當然,不能每場演唱會都一樣,音樂性要針對現場的感覺調整,保留味道之余也要有新的東西。

光良學會平衡。

感情,多了顧慮

曾經,少年光良告訴自己适婚年齡是30,對感情也很執著。但隨著身分證上的生日年份差距越來越大,才驚覺已經過了那個幻想結婚的年齡。他想對20年前的光良說:“時代和環境都漸漸起了變化,感情最后的目的是為了成家立業有小孩,但新一代的人覺得可以結婚,但不要有小孩,那請問結婚幹嘛?”加上想到孩子的成長和教育種種的顧忌,連他自己都自問:我真的想很多吼?

從談話中,光良對感情這件事確實是個想很多的人,所以走到今天,感情依然沒有著落,連和“小美”江美琪的一段情,都等到逝去了才願意輕描淡寫的“默認”這件事,顯示他處女座龜毛又想很多的個性。他說,時代和環境都漸漸起了變化,現在有感情就會想到該對象是否適合成立家庭,而如今他對感情變淡的原因,是因為小孩。

“我覺得有家庭就一定要有小孩。新一代的人覺得可以結婚,但不要有小孩,那請問結婚幹嘛?”但是,一談到小孩,他又有很多擔心的事情,尤其看到哥哥的孩子,一直被父母叫去上補習班,他坦言“不能接受”。“兒童應該有他們的童年,不希望小孩一直K書。”但他也了解為什么會這樣,“現在這個社會怕輸,怕自己的小孩以后跟不上別人。其實很兩難,也很可憐,不知道他們長大后會變成怎樣。”

身邊很多朋友都結婚去了,娛樂圈的“大馬幫”梁靜茹、宇珩、品冠及戴佩妮等都陸續找到歸屬,難道光良不羨慕?他說:“我現在也不小,要養一個孩子至少16到20年,到那時候我已經60多歲。演唱會要做就做,失敗就失敗,但人生的婚姻不能失敗。有一年我的同學朋友帶他們的小孩來拜年,當話題對不上的時候,我就發現這生活我還沒準備好。”

他甚至想到了年老的時候,“不管有沒有結婚,有沒有孩子,將來老了,其實大家都不知道該怎么辦。”

學習成長放開一點

現在的光良看到20年前的少年光良,三言兩語確實無法道盡一路走來的經歷,但若要為這20年的圈中生涯作個簡短的總結,他會對少年光良說:“學習成長要放開一點,可以執著,但要在對的事情。”

光良早前曾演過舞台劇,遇到的導演總是叫舞台劇演員說台詞,卻從不教他們走位、怎么表達情緒等,幾乎等于“挂牌導演”。后來有位演員忍不住,直問導演:“你到底要我們演什么?”當時導演的回答是:我上了螺絲,但不要鎖緊,不然你們就沒空間了,我希望有了這些“形狀”,你們準備好再表演,這才有屬于你們自己的東西。

光良說,他當時心想:我真的是一個螺絲鎖很緊的人。后來他學會怎么放開。“我有rundown但不一定要完成什么目的。事情可以堅持,但不用鎖得那么緊。”

做人,直率、坦白其實沒什么不對,但在娛樂圈,這種個性很容易吃虧。光良贊同,也承認自己偶爾還是會執著在一些盲點,“依然太執著的,還是一定要跟那個人說實話。但我后來發現,有時候不一定要說實話,但這並不代表你在欺騙他,哈哈!”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