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尚館.葉蘊儀 藝術讓我找回自己 | 中國報 China Press

時尚館.葉蘊儀 藝術讓我找回自己

報導:黃美仙
攝影:依哲



“做藝術,要有自己的看法,不要受到別人或潮流影響,我們要做回自己。

每個人都是獨特的,每個人都蘊藏著自己獨有的東西。”

認識“葉蘊儀”這名字,是從藝人身份開始;她是90年代歌影視三棲藝人,在大熒幕活躍8年後,息影並當上母親。



2013年完成墨爾本皇家理工大學藝術碩士課程,熱愛藝術工作,喜愛電影、旅游及獨處,享受自由的生活方式。

當年息影後的葉蘊儀,便盡情投入藝術創作。從藝人轉變至紙黏土藝術家,事業重心來個180度大轉向。當時的確如此想過:女人多元化的“興趣”,從來不見得持久。沒想到葉蘊儀的“興趣”堅持至今已20年,也難怪她以不滿的語氣“控訴”:“我當藝人只是8年,從事藝術工作已20年,為何大家還一味把我當藝人看待,這對我是否很不公平呢?”

這些年來,她一直醉心於推廣藝術發展,也專注進修藝術學位課程。“很多人認定先天欠缺藝術細胞,就沒必要接觸藝術課程。事實上,修讀藝術課程,不但幫助提升對藝術欣賞的認知,還可尋獲生活樂趣。我堅持進修,是因為享受學習的樂趣,一切純粹從興趣出發,深切享受箇中趣味。 ”

她這趟來吉隆坡,是應奧林比亞學院(Olympia College)與星辰教育機構的邀請,在南洋教育展推介藝術課程,引進香港黏土藝術證書課程,讓對陶藝有興趣的人可以填補時間外,也幫助一些有創業意向的人,透過陶藝讓一些從事室內設計的人,提升作品的美觀程度,作為新市場賣點。

做任何事都要有熱誠

葉蘊儀認為,人只要懂得愛好美好藝術,即能帶來安靜平和,體會舒服感受,並在適當時候好好享受自我空間。

她說自己非常享受每個學習的過程,讓她能夠從多角度思考問題。“我學會了凡事要投入,所以我可以和年輕人玩在一起。即使在課堂上,其他同學都比我年輕,但年齡差距只會讓我學會從不同層面看事情,從中讓我學習到不一樣的東西。我相信學無止境,世界一直在進步,要跟得上腳步、要不斷創新,就要堅持不斷進修。”

回首過去的娛樂圈生活,她說:“從事藝人工作,很多時候都得為迎合公司制度、遵守公司制定的包裝和個人形象,以及市場價值等,而自我抽離,不能完全表現真正的自己。當我全情投入藝術家工作後,終於讓我做回真正的自己,同時進一步知道更多世界所發生的事。我始終認為,做任何事情都要有熱誠,在這過程中必然可尋獲自己的價值。”

“無論是與人合作,還是獨自演繹,創作過程永遠讓人享受,也能得到許多收穫。將創作注入社會意義後,再與別人分享,可讓眾人思考工作的意義。”

在其觀念中,一切藝術觀點、美感經驗與藝術帶給人的感覺,都可以建立在具體可感知的表現形式上。此時此刻的葉蘊儀,早已脫胎換骨。

息影到日本‧迷上紙黏土

葉蘊儀從小就喜歡繪畫,卻不視為獨特才華。她18歲進入娛樂圈,可愛甜美形象迅速俘虜萬千粉絲。

“其實,在娛樂圈的最後4年,我開始覺得很迷失。外人看我是可愛的小吱喳、活潑好動,但其實是完全顛覆我的真性情。實際上,我是不愛多說話的文靜派,再加上當時年紀小,根本不懂該如何處理這份工作。

“我只是抱著好奇和好玩態度當藝人,沒有想過拿獎或當女主角。可是久而久之,卻讓我感覺很不實在。我只讀到中學,學歷不足,憑什麼能如此受人愛戴?”

她未曾向人透露心裡頭的不踏實感覺。“我是個不會隨便向人吐露心事的人,但從那時候起,我已開始儲蓄,做好準備隨時離開。”

她也沒有想過要修讀藝術,直至1996年到日本工作接觸了紙黏土。迷上之後,就不曾停止進修,過程中給予她的最大幫助是,學會從不同角度看事物,思維空間更廣闊。

原本只有中五程度的她,在完成文憑課程後,繼續進修澳洲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與藝術中心合辦的藝術學位課程,主修陶藝。她從沒想過能夠取得大學學位,而堅持提升藝術興趣的同時,也圓了她的升學之夢,為人生里程再創高峰。

在藝術路途上‧比別人更艱難

因為曾經是藝人,在藝術路途上既有助力,也形成一種包袱。

“我在這條路上走得並不容易,正因為我曾經是藝人,大家對我有更大質疑,索取更高的要求。在這條路上,我可以說走得比一般人更加艱難。”

然而,她卻以時間和專業作最佳証明,也令很多人跌破眼鏡。“在報讀文憑課程前,自己也認真作出考慮,要不要直接報讀學位課程,以便提早畢業。但因為實在太久沒有重拾課本上課,最終還是決定一步步慢慢學習。本著為藝術及興趣出發,所獲效果比預期來得好。”

這種正面想法,完全顛覆現今人追求“速成”要求;我們總有太多阻止自我成長的理由。

“是啊,該問自己為何要有如此多藉口?我明白現今是講求消費主義的社會,養成人人以購物為最大興趣,讓自己獲取短暫的快樂。我偶爾也會有此需要,但這不表示可以不理會世界所發生的事。我們應該多留意生活的四周,是否可以幫助到更多人。”

在她的文憑畢業作品《戀物》,主題便是探討都市人生活苦悶枯燥,只顧上班下班,沒有時間關心及了解家人、身邊的事物,唯有靠不斷收集心愛物品滿足心靈。此作品被獲選為陶藝組的最佳作品。

創作藝術‧要有主觀

我們習慣如何看藝術作品?只是評論作品美與不美,卻未必能掌握藝術品要表達的含意和內容?

每件藝術品除了外表,也在傳達重要信息。“我會思考藝術家創作時的過程,又或想想他們可能會遇到哪些障礙,還會多了解創作的歷史背景等。”因為不斷進修,讓她懂得以多角度思考問題。

“年少時,讀書成績不是很好,年紀很小就入行拍戲,根本不懂得自己在做什麼,直到接觸藝術後,我終於找到自己。”

創立香港黏土藝術學院的她透露,雖然她已從事藝術事業多年,依然把握進修的機會。她認為藝術並不簡單,其中涵蓋了歷史、政治、世界各種事情及身邊發生等多方知識。在創作藝術作品時,得不斷研究及探索知識,需要兼顧多方面。

“做藝術要有自己的看法,不要受到別人或潮流影響,我們要做回自己。每個人都是獨特的,每個人都蘊藏著自己獨有的東西。”

“讀藝術可以是興趣,從中也可以學習課程以外的事。現在的我很愛看書,特別是關於歷史和文化的書籍。始終,人是應該活在真實社會,而不是虛擬的世界。”

葉蘊儀指出,進修壓力源於自己不懂得思考,唯有叫自己著重過程,多看藝術書籍及展覽,多留意感興趣的事物、展覽或圖畫等。既享受讀書的過程,又懂得發掘進修的樂趣,自然能學得更好,這大概是葉蘊儀現時的進修體驗。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