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銓:水災、水荒

──甲州高級記者

東海岸丹、登、彭3州于2014年12月面對幾十年來最嚴重的大水災,正當數十萬水災災黎在收拾水災后留下的殘局時,西海岸的森州政府于1月7日宣佈,利民濟水壩由于滴雨未下,水位降至危險水平,林茂及淡邊兩地從1月12日起隔日配水。

我在東海岸大水災發生時,曾訪問公眾,有些受訪者建議,學習中國南水北調計劃,將水災黑區的水源引到水源缺乏的地區,既減低水災風險,也解決水源不足問題。

中國南水北調的計劃是時任國家主席已故毛澤東于1952年構思,經過半個世紀的研究及總體布局后,確定為:分別從長江上、中、下游調水,即:西線工程、中線工程和東線工程。

首期全長1154公里的東線工程率先在2002年12月動工,並在2013年12月8日正式通水。次期全長1432公里的中線工程則是在2003年12月動工,並在2014年12月12日正式通水。

至于從長江上游引水入黃河,以解決中國西北地區和華北部分地區乾旱缺水問題的西線工程,由于工程地處青藏高原,海拔高,地質構造複雜,地震烈度大,而且要修建200米左右的高壩及長達100公里以上的隧洞,工程技術複雜,耗資巨大,因此目前仍處于可行性研究階段而尚未動工。

毛澤東曾提出“治國先治水”的偉論,開國3年后即提出南水北調的構思,即:把中國長江流域豐盈的水源,抽調部分到華北及西北地區,以改變中國南澇北旱及北方地區水源嚴重短缺的局面,進而促進南北經濟、社會及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

甲州于1991年發生大水荒后,也落實了小規模的“南水北調”,從南部鄰州──柔州的麻河,抽調到州內的榴槤洞葛水壩,2002年再面對水荒時,增置輸水管,增加調水量。

我國或許也可參考中國的經驗,來個“東水西調”,改變“東澇西旱”的局面,減輕東海岸人民蒙受的水災之苦及西海岸人民蒙受的水荒困境。

市场脉搏
更多
看影音热议更多
健康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