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建成︰法國人的多元精神
法國人週日舉行反恐大遊行,超過300萬人走上街頭。來了40國的領袖,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這種世紀冤家都聚頭了。歐洲大國英德領袖也有出席,唯獨缺了美國總統,惹來非議。
美國只派出駐法大使出席,顯得小家子氣。也許出于維安考量,奧巴馬可以不出席,但至少也得有外交部長層級的國務卿出席充充場面。美國佬去年到敘利亞打IS,法國是第一個響應號召的歐洲大國,如今人家因幫你而出事了,舉行大遊行,你卻不給臉。白宮錯估情勢,事后馬上道歉。
美國不給法國面子,讓人錯以為法國架子不夠大。法國雖然在經濟的影響力,不如德國和英國,但她畢竟是老牌文化大國。論科技工藝,法國自是輸給一板一眼的德國人,論金融和語言的影響力,法國也比不上理性的英國人,但說到一些軟文化的影響力,無人能出其右。
法國人很享受生活,舉凡和感官有關的產品,他們都挑剔得很,衣服有Gucci,手提袋有LV,香水有Channel No5,美酒有勃艮地,頂級餐廳有米其林,這些不只是法國出品,也影響了全球人的品味追求。連喝一杯咖啡,只要在塞納河左岸,味道彷彿也變得獨特起來。
法國巴黎擁有全世界最佳的博物館,還有最著名的城市天際線,每一個搞繪畫藝術的人,內心隱隱然都覺得要到巴黎呆上一陣子,才可脫胎換骨似的。甚至“法國巴黎”這四個字,都成了一種品牌,來自鄉下的小情侶結婚時,可能都想到名為“法國巴黎”的照相館拍婚紗照,以沾沾時尚氣息。
巴黎被冠上太多唯美稱號:像時尚之都、浪漫之都、藝術之都,以致它成了全世界遊客最多的城市。但到過巴黎的人,都會遭遇小小啟蒙,例如遇見醉漢隨地小便,服務員對遊客粗鄙和不禮貌。巴黎可能也是隨性之都。
民主政治的基石
畢竟法國是移民政策寬鬆的國家,街頭常見多元種族人口,他們早年殖民北非各國時,吸納了大批阿爾及利亞裔人口。這些人,有的成了像基丹這樣的足球巨星,幫法國拿下世界杯,有的成了像庫瓦奇兄弟的恐怖分子。
法國是歐洲穆斯林人口比例最高的國家,是法國歷史對多元文化開明的必然結果。這裡畢竟是民主先驅盧梭、伏爾泰、孟德斯鳩早年耕耘下的結果,法國人會在文化藝術上開花結果,秉持的就是人人平等、言論自由的精神,這也是當代民主政治的基石。
基于這個理由,我們就不難明白,為何新一期《查理雜誌》會再把穆罕默德的漫畫肖像,登在封面了。這當然會令穆斯林社群不滿,但這的確反應了西方人那套言論自由的精神。法國人打反恐之戰,以“我是查理”為口號,仿彿也拉開了基督文明和伊斯蘭文明意識型態最根本的矛盾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