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故事‧海底攝影潛規則 | 中國報 China Press

主題故事‧海底攝影潛規則

報導:葉鳳玲



戴上氧氣筒,拿著防水相機,“噗通”一聲潛入海裡,毛文龍(Brian Moh)在清澈湛藍的海水中展開他的拍攝。珊瑚礁、五顏六色的魚群是他的好搭檔,陪著他自在地悠游,讓他拍下難得的海底景觀。

對于未知,人總是有一份好奇心──毛文龍就是這樣開始海底攝影。四年前,許久不見的朋友打電話問他有沒有興趣參加保護珊瑚礁的海底清理活動,由于想見對方,他一口就答應了。

“那時候我不會潛水,只是跟著去刁曼島拍照而已。當時,看到大家帥氣地穿戴潛水工具,聊天說的也是潛水,就很好奇海底世界是什麼模樣?回去之后積極查尋潛水資料,后來經朋友介紹認識潛水教練,就這樣開始學習潛水。”

毛文龍學習潛水的原因是想拍攝海底。“每位潛水者都希望把自己看到的海底世界拍出來,發佈到網絡和親友分享生活中精彩的時刻。問題是多數人都會拍照,但不是都能拍出精彩的照片。”陸地和海底的拍攝環境、條件迥然不同,身為攝影記者的毛文龍也有感猶如初學者。



“海底攝影和陸地攝影是全然不同的攝影,首先就是不能講話、不能擺甫士。但是,如果有攝影技巧,再去拍攝海底世界,的確比較容易上手。”

“海水佔地球的70%,為什麼不去接近、了解它呢?”懷抱這樣的想法,他用了四年時間考取PADI潛水長(PADI Dive Master)以及海底攝影教練(Underwater Photographer Instructor)認證。

他說,自己原本就是攝影師,在學習上有優勢,很快就能把懂得的拍攝技巧融合運用到海底攝影中。但是,學習路上也有焦頭爛額的時候。

“在邦咯島考取初級潛水課程(Open Water)之時,潛入海底三米雖然什麼都看不清,卻讓我對水底世界有進一步的了解。”

后來進入海底拍攝之后,他才發現,海底裡的東西比眼睛看到的要小!“一開始不知道這一點,拍出來的照片構圖比例有點怪……海底是未知的世界,懂得潛水以及掌握拍攝技巧,才來拍攝海底世界比較好。”

不愛唸書的他,為考執照猛啃書

毛文龍還記得在考取潛水長課程(Master Scuba Diver)之時,在菲律賓Puerto Galera逗留一個月。“當中最具挑戰的試題,是在沒有任何游泳輔助工具之下,在大海中游400公尺!而且限時12分鐘內!”

第一次挑戰時,只是游100公尺就用了四分鐘,洋人教練告訴他:“不要浪費時間,你做不到的。”那一天晚上他徹夜未眠,隔天過后的每一天早上七點就做自主訓練,因為“不甘心做不到”的念頭而堅持下來的他,在一星期過后的重考,終于過關。

全英文筆試也讓小學讀華小、中學讀國中的毛文龍吃了不少苦頭。“我不是讀書材料,而且要在一個月內讀完約一寸厚的英文課本……在兩星期裡,一直埋頭啃書,逐字讀,不會就查字典,完全不上網也不看電視。”

如今,一切辛苦已成故事,留給毛文龍的是滿滿的自豪。他說,過去15年自己以攝影師自居,但其實沒有任何團體或機構來鑒定所謂的專業攝影師。

“很慶幸,現在我有PADI這樣一個專業團體的認證,即是潛水長,也是海底攝影教練。”

水中定格穩中求

水底繽紛世界讓人嚮往不已,但若要將美景囊括入鏡,還是需要充分的準備。除了須具備一定程度的拍攝技巧與合適器材外,還得對于水下生態有所了解,才能順利捕捉到理想的畫面。

“只要有小型數碼相機、數碼單反相機,加上一個防水殼,就可以下海拍攝了。小型數碼相機易攜帶、操作簡單,不過水底是一個極端的拍攝環境,而且在水中不能換鏡頭。而單反相機有比較高的對焦能力、影像素質,在海底攝影有較佳的優勢。”

毛文龍表示,人習慣陸地生活,養成不少習以為常的習慣。但是,進入海底,眼睛所看到的一切都會因為透過水而隨時起變化,加上心情緊張、興奮,如果沒有一定的潛水知識和技巧,在海底拍攝可能會發生連串的問題。

“海底攝影最基本也最重要,就是一定要會潛水。除此之外,在水下拍攝也要有浮力的技巧。”

人在海底不能自由走動,從這一邊游過去另一邊,可能會有波浪和水力的阻擋。有了一定的穩定度,有了充分穩定度才能平穩地拍攝。

他也說,大馬海底比較淺,不懂得平衡或是穩定不夠,在拍攝時會揚起海底的沙礫,影響其他人潛水或拍照。

“重要的是,不能因為平衡不好而趴著或扶著、踩著珊瑚礁拍照,這是最不應該做的事情!”

他認為,潛水者要對海底世界有責任和義務。比如,有的人為了拍照,會以食物為誘餌,吸引魚群游過來,但一般專業潛水者或海底攝影師不會這樣做。

“我們不會特別去製造景象,製造就不自然了。拍什麼?就拍那裡有的東西,有就趕快拍下,強調那一刻的發生。最重要的是我們要有一個心態,那就是我們只是去欣賞而不是破壞。”

餌食可能會影響生物本來的生存習慣,亦可能因此使水質變得污濁。他建議,想要優質的海底攝影效果,除了自身的攝影技巧,也要了解該海域生物的生活習性、活躍季節,才有可能拍到最美的鏡頭。

找對的時間對的海域

海底世界怎麼拍才美?毛文龍說首先是經驗:“嘗試到好的潛水海域如西巴丹、馬爾代夫等,好的潛水海域才能拍出漂亮的畫面。這些聞名地點會有許多潛水活動,有更多機會體驗潛水,經驗越熟練,拍出漂亮照片的成功率也大。”

第二是需要對的時間。“大面積的海水會吸收、反射光線,因此水底光線較為昏暗,也很容易因光線不夠而拍出晃動模糊的照片。”

他建議最好趁著陽光充足的早上時分下水拍攝,足夠的光源直射,使水面下的亮度增加而提升拍攝成功幾率。

“有時候也要看運氣,海底生物雖然生活在海底裡,但是它們每天游來游去,不會一直在固定的地方,所以要等待對的時間,有機緣才能看到。”

他說,在海底,因為洋流與水的流向,時刻在變化,魚類也在游動中。如果有耐心在定點守株待兔,魚類不受驚擾之后,自然會游到身旁,這時拍起照來,也會有意想不到的成果。


攀山攝水心寬擁抱萬里雲

風光攝影一直是攝影愛好者關注的領域,攝影師用自己的獨特觀察視角和拍攝角度,將常見或不常見的風光,以自己的理解與審美展現出來,希望能帶給讀者美的享受和啟發……

“我希望我的照片能傳達‘世界是美好的、公平的’這樣的訊息,因為我覺得無論在什麼時間遇到什麼問題,都是最好的;所以,無論別人或環境給我好情緒、壞情緒,都是讓我學習接受。”

或許因為這樣的心平靜氣,攝影師鄒寶業把整個世界都當作游樂園,太平湖雨樹在水中倒影、泰國海岸魚網撈起夕陽、布達拉宮天空的絲絲流雲……他的風光攝影不只是尋找自己開心、感動、夢幻的場景,同時用鏡頭記錄世界之美。

鄒寶業認為,世界並不缺美景,缺的只是一雙發現美的眼睛。“很多人說我要創意、我要特別,或者在網絡和書上看到別人的攝影作品,自己也想這樣拍,但是去到同樣的地方卻拍不出來!”

“拍不出”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當下一直“想著要”,實際上相反的,當下應該是“什麼都不要想”。

他說,即使是去同樣的地方拍照,天氣、時間、景物、人……或多或少總會有些不同,不可能拍不出東西,關鍵只在于你有沒有融入當下、用心觀察而已。

“在拍攝現場,首先放輕鬆,融入當下的環境,看看眼前有什麼能吸引住你的目光,可能是陽光、樹枝、鳥飛過,開始慢慢去拍……最重要的是用自己的感受去拍,往往出來的效果新鮮、有故事。”

他認為,拍照是要從自己的內心出發,絕對不是“改變自己”去拍自己的感受、知識範圍以外的東西。

鄒寶業在18歲那一年,懷抱滿滿的興趣進入學院學習專業攝影。“開始的時候很糟糕,記得拍的第一捲菲林有36張,拍出來只有5張是正確曝光,其他全都黑朦朦!”

當時,有老師建議他不要學攝影:“你有色盲,不適合在攝影這方面發展。”

雖然是色盲,但實際上所有顏色他都看得清楚,除了顏色圈。“我覺得色盲不會影響攝影,因為我是用心拍,我拍下我所感受到的感動、開心,或者是可以提醒我、我可以提醒別人的故事。”

來臨的六月,鄒寶業將開設個人攝影展。當年那位建議他放棄學習的老師,是此次攝影展的贊助人之一。

一度迷戀拿獎被名利沖昏頭

參加攝影比賽也是學習攝影的好方法之一。他記得當年得到學院的月份攝影比賽第一名,給了他極大的自信心,后來更得到年度總冠軍。

曾經一度,他為了追求比賽而沉迷于攝影當中。那段時間,他每天都在拍照,一心一念想著“我要贏獎”,一張照片沖洗五、六次,有一點點瑕疵就再沖洗。這樣橫衝直撞的日子,在一次比賽之后戛然劃下句號。

“我把從學院攝影比賽中贏出的總冠軍照片拿去參加外面的沙龍比賽,有評審說我的照片用濾鏡(Filter)做過手腳……那是用菲林拍照,如何能做手腳?那時候我很傷心,既然評審都不懂攝影,就不再參加比賽了。”

轉換方向之后,鄒寶業一直朝向以攝影做教育。他說,攝影讓他找到了自己:“我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和情緒,用攝影來緩解壓力。我也希望其他人也能從拍攝、觀賞攝影作品當中,找到自己的抒發管道。”

莫著急,靜心明察好風景

好的風光攝影作品就像是用影像說故事,圍繞在生活周遭的人、事、物,都可以用鏡頭發掘出豐富的故事。只要影像本身能夠喚起讀者的共鳴,不論拍攝的手法或題材為何,就是有故事的照片。

鄒寶業的風光攝影主題廣泛,風景、人文、旅游……都是他許多年來耕耘的領域。喜歡挑戰自我的他對自己獵景的角度從不設限:“引起我有所感受的就可以了!”就算是已經去過的景點,在不同的情緒和感受之下,他也希望能拍出未曾拍過的畫面。

在對的時間遇到對的東西,拍出來的照片自然新鮮。然而,這是可遇不可求的。當不可遇之時,他建議就從眼前所看到的景物,一點一滴地融入、著手。

“每當到了一個地方,不要急著拍,放輕鬆,如果無法安靜下來或者一心想著要拍照,會忽略掉眼前正有的好風景。”

“放鬆下來,用眼睛看,用耳朵聆聽,周圍有什麼東西吸引你的注意就去拍,慢慢的就會專注。專注過后,稍微給自己挑戰,拍攝畫面背景要干淨。”

所謂背景干淨,指的是一個畫面中最好控制在二到三個構圖之間,才不易失去焦點,又不會雜亂。

“第三,讓它有美感,看起來美麗,又讓自己感動。”美感指的是在視覺上,拍攝主體的比例、位置等,注意它們之間的故事、意義配搭。

別讓雜念鎖死創意

攝影是光和影的結合藝術。光就是光線,有光就有影,影子又分深和淺。“光和線可以形成許多線條,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線條本身也是一個構圖,陽光也可以是一種色彩,只要有構圖和陽光,就可以拍照了。”

鄒寶業建議新手可以在早上、傍晚時分拍照,因為這兩段時間的光線比較容易控制。

“要天亮或要天暗之際,俗稱‘魔幻時間’(Magic Hour),天空色彩變化,比較容易拿到美的光線,光線也相對容易控制,拍風光照效果不錯。”

“比如早上六點拍日出,可以在太陽剛冒出地平線的時候拍攝;日落則可以當光芒不那麼刺眼的時候拍攝,不僅能得到非常柔和的效果,而且變化多端。”

另外,早上七點至十點之間,一般陽光還很溫暖,容易形成暖光、斜光,色彩比較美,也是風光攝影的最佳時機。

拍攝之前也可以先從網絡上參考別人的作品,從中確定自己的拍攝概念和主題。

“看看別人作品中的陽光、背景、構圖,消化過后就不要再看、再想。到了拍攝現場,就憑自己當下的感受發揮,千萬不要被‘我要拍繽紛的色彩’、‘我要拍這樣的構圖’等雜念鎖死自己的感受和創意。”

拍攝風光照一定要投入其境,拍出來的成果則是經驗論,好或不好都要接受。

“拍不好是因為自己在這方面沒有經驗、經驗不足,但是其他的還是很好。有的人一張照片拍不好,但99張好的照片只要別人沒說好看,他總感覺這裡不好那裏也不好。其實,我們要懂得欣賞自己、欣賞別人。”


微觀世界不菇獨

低下頭,仔細去觀察倒地的樹枝、樹葉,再透過微距鏡頭(Micro Lens)的拍攝,原來細小的菇菌竟然是如此多采多姿!

佛家有名偈言“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意指任何細小的東西,都有可能蘊含無窮無盡的美好。對于余愛婷而言,菇菌何嘗不是如此?

“拍攝之前只看到是一堆東西,要很近距離觀察才看清是什麼,甚至有時候肉眼都看不出,要透過微距鏡頭才看出來。”

微距鏡頭是余愛婷和菇菌之間的橋樑。在進行一段時間的拍攝之后,她發現,每個人都可以從中發覺植物之美,也可以了解到平時不起眼的菇菌,在微距攝影的表現之下,竟然如此迷人!

2009年,數碼單反相機(DSLR)風潮盛起,余愛婷也買了第一架DSLR相機,經常跟著共同愛好攝影的朋友一起外出拍攝。

“當時什麼都不懂,沒有上過任何攝影課程,不知道要拍什麼,也不知道怎麼拍,總之看到什麼都拍,風景、日出日落、人像、昆蟲等,感覺能拍的都拍過了,呵。”

在砂拉越民都魯生長的她,當時最常拍的就是沿海風景。直到有一次,有朋友借她微距鏡頭,她才了解週遭所存在的微觀風景,絕對不遜色于大山大海的壯闊。

“多數人拍的都是昆蟲,我覺得還好,沒有多大興趣。后來知道有人拍森林植物,我們就跟著他去拍,后來自己還買了微距鏡頭,才開始越拍越多。”

“很多東西不仔細看就會錯過。”這是她接觸微距拍攝之后的一大感想:“不起眼的菇菌,如果不去翻開枯葉、觀察枯枝,它就失去向公眾展顏的機會。”

能夠經常四處觀看、拍攝壯麗風景,是件令人愉快的事情,但不是每個人都是旅行家、攝影家,所以大山大海大風景固然不錯,但是日常生活中仍然不乏令人心曠神怡的小風景。余愛婷就帶著她的相機和微距鏡頭,仔細觀察,拍下小菇菌不為人所知的美麗。

美麗背后藏危機!

在森林、野外拍攝當中,余愛婷有著最深刻的一次記憶。有一天,她和朋友三個人到美里尼亞洞(Niah Cave),頂著暖陽光、涼風一路探菇訪菌,沿路還見到許多不同品種的肥美菇菌,心裡興奮難擋。

“突然,友人看到路旁的枯樹幹上長滿一大堆非常漂亮的菇,正要把樹幹拿起來時,發現手臂有點刺痛和流出一點血跡,這才發現有條青色的蛇正在他的隔壁!”

頓時,三人同時被嚇傻了,閃過腦海裡的是電視劇中“被蛇咬然后用布綁緊傷口處”這個畫面,在不確定是否被蛇咬,她們趕緊用繩子綁緊朋友的手臂。

“過后,我們立刻打電話給森林管理員,告知情況,對方只是叫我們自己走出來。我們還猶豫著應該不應該走出去,害怕走動會加快朋友的血液循環,導致中毒更深……”

慶幸,她們安全走出森林,到最靠近的診所就醫,醫生說只是被咬傷,沒中毒跡象,三人的心中大石才落地。“結果,那一天什麼都沒有拍就回家了。”那一次虛驚一場之后,讓余愛婷在拍攝植物微距時,很小心自身的安全。


放下貪心專注焦點

對于微距攝影來說,天堂藏在細節裡。一張張微距的植物照片,呈現出平時肉眼看不到,或者未曾注意的細節,總是讓大家驚艷、驚喜不已。一步一步來,微距其實不困難。

所謂“微距攝影”,就是以極近的距離對著目標主體拍攝。簡單來說,就是對想要拍的花草、昆蟲等“盡量貼近”,把它拍得很“巨大”,以便在照片中呈現它的細節。

想要微距攝影,當然得準備能夠“微距”拍攝的鏡頭,那就是“微距鏡頭”。

余愛婷表示,雖然一般輕便型數碼相機都有拍攝微距照片的功能,但是如果有微距鏡頭,拍攝微距照片變得更輕鬆,並且隨時隨地可以進行。

“除了微距鏡頭,拍攝菇菌對我來說,也極為講究用光。足夠的光線能讓目標主體產生清晰的結構和立體的效果;相反,少了光,照片就缺乏神韻。”

她拍攝的微距植物照,一般都採用反光板做輔助光來增加亮度,再來就是使用小光圈(通常設定在F16)配合慢快門拍攝。

手持相機很容易在晃動之下,就造成影像模糊,微距攝影更甚。為了防止慢快門操作產生的振動,余愛婷也會使用三腳架穩定相機,以保證拍攝的清晰度。

在進行微距拍攝之時,平日拍照的既有習慣要暫時放下。

“我們在拍照時總想拍很多,想把所有都拍到一張照片裡去。但是,這往往讓整張照片好像什麼都有,卻因此失去重點,每個東西都變得小小的,看不清楚。”

植物微距攝影,則要暫時放下這份“貪心”,先從一、兩個,開始拍起。

有的人認為一張照片只拍一、兩個,稍嫌單調。但是,如果把鏡頭貼得很近,讓這一兩個占滿整個畫面,那麼,就會發覺,原來平凡無奇的東西在近看時,可以這麼美。

就攝影而言,“局部”不一定比“整體”差,局部往往更細緻化,可以把未曾去觀看體會的呈現出來。

“有可能是優美的紋路,有可能是葉片上的露珠,貼近一點,有可能發現它的形狀、顏色出乎意料美麗。”

濕地尋菇蹤小心蛇蟲鼠蟻

余愛婷透露,一般菇菌都會生長在潮濕陰暗的樹林、森林裡,但是要發現它們的“芳蹤”,頗為考驗眼力和耐心。

“它們太小了,不容易被發現!通常菇菌都會生長在枯葉、樹幹、青苔、枯樹、枯樹枝等,只要集中在這幾個地方找,一般都能看到。”

她說,菇菌植物都是“雨后暴生”,特別是下雨過后的一至三天裡,此時的它們大量吸水、繁殖當中,比平時容易“曝光”。

另外,菇菌都是在泥土表面,淺層紮根生長,有時候大株的菇就靠那小小短短的根支撐,即使沒被外力干擾,自己也因“頭重腳輕”而倒下不起。

“在森林裡拍攝,要注意自身安全,儘量不去土質鬆軟的地方,也要注意野獸、蛇蟲鼠蟻的攻擊,適當防蚊也很重要,最好是穿長袖防曬的輕薄外套或噴防蚊液。”


路邊野花現春光

大馬沒有四季,卻天天都有花恣意地開在公園、馬路旁、角落邊、原野裡。透過微距鏡頭漫步花間,另有一種沉靜之美……

花卉是這個世界最美的景象之一,所以,拍攝微距從花卉入手,可說是最容易、作品最漂亮、最有成就感的一件事。

余愛婷喜歡花卉微距攝影,而且偏愛特寫。“我很注重拍攝背景,背景不可以雜亂,越簡單越好,目標主體和背景絕對不可以同色。”

于是她作品中的花卉,多數都是以干淨透徹的天空為背景。而在一覽無際的天空襯托之下,尋常家花、野花,呈現出有別以往的不同風貌。

她認為,不一定要找罕見的花朵來拍攝,常見的大紅花、九重葛、荷花等,也非常合適。“萬一沒有這些花卉,那麼到花店買玫瑰花、百合,也可以當作練習之用。”

自然的美不只存在群山之間,只要有心就能發現。如果能放慢腳步彎下腰來,在植物園、公園,甚至是自己的住家周圍,也能發現春光。“我有好些作品都是媽媽栽種的花呢!”

她說,拍花的時候,單朵會比一簇容易表現。“我通常會選擇姿態優美、有神韻的花作為主體,再以相應的枝葉作襯托,組構成畫。”

拍花也不一定要拍整朵,將焦點放在花蕊上,能使照片的重心有層次感。拍攝花朵的背面或側面,可以將焦點放在花瓣、葉片脈絡。清晨或雨后的花朵上沾著水滴,能讓花朵看起來晶瑩剔透。

“只要找到好的角度,花的任何一面都能拍出美感。”好的角度是從多拍檢視得來的,對同一朵花多拍幾張照片,把花放在正中央、左邊或者右邊各個不同位置上,慢慢地找出屬于這一束花朵最棒的拍攝角度。

用貓用昆蟲角度去看一朵花

一般人在拍攝花卉時,總以“人的角度”去觀看及拍攝,但如果是一隻貓呢?或是一隻昆蟲呢?那麼,以他們的身高、以他們的眼睛看到的這一朵花,會是怎樣的姿態?

余愛婷拍攝花卉就是從蹲在地上、趴在地上、睡在地上,擷取花卉被人忽略的那一面。

“趴在地上拍,弄髒衣服是其次,被別人看到難免會有一點尷尬,但是和朋友一起拍照,幾個人做同樣的事情,別人見到也見慣不怪了。”

另外,選擇佈光也很重要。她說:“以逆光或側逆光來拍攝花卉,會讓花瓣呈現半透明發光狀,呈現特殊的美感,畫面更加夢幻詩意。”

以前她最常到民都魯植物公園拍攝,在花間漫步,碰上各式花季的話,有時候步步會有驚喜。“但是,不是每一個新發現,都能順利地拍攝出來。有時候要失敗幾回,抱怨幾遍。”

一般野花生存的條件很嚴苛,不但要接受大自然天氣的考驗,還要忍受人為或動物的摧殘,有時回來檢視發現照片有點模糊,隔幾天想去補拍,卻發現植物已被破壞甚至消失不見了。

她希望大家在野外拍攝的時候,懂得尊重生命,不要輕易攀折花木,讓更多花卉在微距的視界下,展現它們的生命姿態。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