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美清:老有所依“異國使者” | 中國報 China Press

戴美清:老有所依“異國使者”

芙蓉辦事處高級記者



人口老化是各國重視的議題,衛生部數據顯示,馬來西亞男性和女性平均壽命已隨著時代變遷,分別提高至72歲及77歲,人口老化也掀起奉養父母的議論。

子女能夠奉養父母,固然是好事,但有些子女卻因種種因素,把父母送進安老院。安老院雖是本地人開設,但站在前線工作的卻是外籍女勞。了解到她們的日常工作后,就能感受這些女勞不只是付出勞力,她們更像“人間菩薩”。

有的安老院區區幾個人工作,卻要照顧10至20名老人,一天工作從清晨開始。老人家人上了年紀,八不離九都是行動不便,所以女勞的工作從早上開始就是一場“車輪戰”,扛起行動不便的老人,替他們一個接一個洗澡、端茶喂飯、清理污穢物,不但是老人的貼身保母,也需監督老人吃藥、做運動;忙過了早餐,接著就是午餐、下午茶、晚餐,期間還要料理安老院的環境整潔。



來自外國的女勞,與本地老人語言不通。女勞也因此學習本地方言,方便與老人溝通,雙方經過一段時間磨合后,才能建立相處默契。

外勞才是依靠

扶助行動不便的老人,從床上移坐到輪椅,有一個過程是擁抱。老人猶如樹熊抱著女勞,把全身體重依靠在女勞身上,被抱移到輪椅,那一刻只會讓人體會到,與老人非親非故的外勞,才是老人的依靠。

伺候父母本來是兒女盡孝的責任,現在時代不同了,資本主義社會促使人的價值觀改變,一切都以金錢代勞,對于飄洋來到大馬工作的外勞,這是一個工作機會,但也是本國人不願意做的苦差。

有多少人願意承擔全天候看顧老人的工作?更何況這不是工資的問題,所謂”久病無孝子”,照顧老人家需要付出心和力,與老人相處需要加倍愛心、耐心和包容,所以這份職業不但超越一份薪水,也跨越了親情奉獻。

這批寂寂無聞的小人物,對現代家庭貢獻極大,女勞雖然與老人毫無血緣關係,卻如同伺候至親的情誼,真正體現“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她們離鄉背井,與家人聚少離多,卻在異鄉把別人的父母當自己父母般伺候。

全能的女勞,身兼保母、護士、清潔工人,任勞任怨,是現代老人家最親的晚年生活同伴,甚至是陪伴老人終老的“家人”。

社會大眾應向這群“異國使者”致敬,感恩她們無私的奉獻與忠誠服務,讓我國長者“老有所依”。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