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深不知處 雲僧行腳北方北 | 中國報 China Press

霧深不知處 雲僧行腳北方北

報導、攝影:榮固



泰北山區兒童院報導

出發前,對于“法山基金會兒童院”實在沒什麼概念?只知道它設在泰國最北的湄宏順山林區。那時胡思亂想,竟聯想到有沒有老虎?同事更惡作劇地說:“不要被老虎叼走哦!”后來查看資料,才知湄宏順是泰國少數民族的聚居地,也是最窮最落后的地區。

平日沒什麼與法師正面接觸的機會,但這次要訪成立該兒童院的永覺法師,溝通倒是沒什麼好擔憂,因為永覺法師來自大馬。只是,我們有可能對自己國家北部邊緣城市都沒什麼太大接觸或了解,而一個大馬人,何以會像雲一樣北漂到另個國度的最窮地區當僧侶呢?



此次,我們一伙9人一路往北飛,再轉了1864個彎的山路,才見到了永覺法師及兒童院……

從清邁下機,轉搭內陸交通,繞過千多個彎的山路,才輾轉到湄宏順。

抵步法山基金會兒童院前,可載12位搭客的客貨車往下一沉,眼前驟然出現一條淺水河,車要涉過水路(矮小的車子恐怕都過不了),拐個彎,就到兒童院了。

不過,它更是一個農場,種滿了綠色的稻米,還結了金色的稻穗……

稻浪翻滾水一方
禾香築夢兒童院

說起法山基金會兒童院,與大馬甚有淵源,首先,該基金會發起人永覺法師來自大馬,出家前,是知名攝影師,出家后,再也很少提起照相機,但經年累月,還是拍了一些照片。這些作品令人看了驚嘆讚好,照片不只美麗,更是莊嚴聖潔,不失禪意!

畫面多是僧侶攀山涉水、雲游四方的修行畫面。僧侶行腳天地蒼茫間,一落葉一溪水、一蒼樹一斷崖,或走或站或坐禪其間,皆是修行。三衣一缽,走到哪就是哪,無牽無掛……這一系列照片被發掘,辦了展覽募了款,于是,有了后來的故事!

有地有河,適合孩子成長

我們一行人住的禪修營就築在河邊,還有另外一批人比我們早到,放了行李,正式會見永覺法師,繞著一片稻田,就到大堂,沒有隔間,就只有屋簷拱廊,舉目是一片田,再遠就是村,而他正在用裁縫機車著僧人的袈裟……

說起往事,出家的路有多少磨難?外人不易懂,也不可能去嚐試。永覺法師本是大馬出名攝影師,名成利就,還開班授徒,有車有屋,但擁有最多的是煩惱。終于,一日他削去三千煩惱絲,在大馬出家為僧,但為了追尋心靈中的修行路,他北上泰國當了“森林僧”。

開始時,是浩浩蕩蕩百人僧侶出游山林,熱熱鬧鬧像似去野餐,第二年,他和師兄二人結伴北上,最后,是他一人繼續北上,唯有一個人時,才可以真正面對自己,于是,才有了現在的永覺法師,如今落腳湄宏順。

在辦起兒童院前,永覺法師早已助養貧窮無依的兒童,寺院出錢,將孩子寄養在民家,只是孩子未必得到妥善的照顧,甚至淪為“童工”。于是,永覺法師萌起開辦兒童院的念頭。

在大馬熱心人士推動下,邀請永覺法師回大馬辦了《法影》攝影展,本來只想籌個25萬令吉,在市區買間雙層排屋,一樓當寺院,二樓當兒童院,沒料到籌款逾50萬,于是買下眼前這6依格的稻田,價值36萬,再加以修建。

相較于市區,永覺法師覺得這裡環境比較單純,有土地有河水,更適合孩子在這裡成長。

午后,永覺法師帶我們繞了一圈看看。兒童院成立一週年了,仍保留大部分田地,只在山坡上蓋了寺院道場,田邊及河邊加蓋房舍。生產出來的米,不僅夠自己吃,還能賣出!

傍晚,山邊晚霞像撒了一層金粉在稻田上,出奇美麗,這種風景日常在大馬很少見,除非是在曠野的鄉間!

何謂森林僧?

泰國出家人,一般可分為“城市僧”及“森林僧”。

城市僧即在城市寺院中修行,而森林僧則在森林裡修行。按照永覺法師的經歷,森林僧主要住樹林或山洞裡,而荒郊墓園,有為築新墓而搭建的帳篷,也是森林僧借宿的地方。

住,非常簡單,或者是說原始吧!非常考驗出家人的心志 。

至于吃,則是到森林外的村裡去托缽化緣,眾生供養什麼就吃什麼。

慈母探子 兜兜轉轉1864個彎

原本,從清邁飛往湄宏順,只需轉搭可容納12名乘客的迷你客機,約30分鐘行程即可抵達。只是一伙人,有老有少,共9人來到內陸機場時,班機卻取消了。幸好,該航班公司很負責,不只退還機票錢,還租下一輛客貨車,載我們到湄宏順。

只是沿途是山區,層巒疊嶂,車子要繞過一程又一程像蛇一樣蜿蜒的山路,總共要轉1864個彎。

我們中途還在拜鎮(Pai)小山鎮休息過夜,真是舟車勞頓。但如果不是這一段路的波折,或許就不會與永覺法師的母親符春梅女士接觸如此深,聽她說起過往的歲月。此趟旅程,正是符春梅在兩個女兒及一個外孫陪伴下,前來探望孩子的。

有點難想像,眼前這位一頭銀髮、面相福氣的婦人,命運如此坎坷,年幼即被家人以30塊錢賣給別人當養女。說是養女,待遇幾乎是女傭,幫忙侍候主人家,一條甘望魚,有肉的地方,她沒份,只有魚頭內臟讓她啃,吃的都不好,更甭說讀書了!

所幸,養父家是賣咖啡的,總有人來走動,那時認識了一個五六十歲在戲班打雜的阿婆,這阿婆識字,教她“大字書”讀“人之初”,讓從沒上學的她,也識得幾個字,她現在能看懂報章,全是靠那時學來的。

十多歲就到養父咖啡店裡幫忙,之后在媒妁之言,嫁給賣麵的丈夫。丈夫講義氣,常救濟他人,卻也加重了家裡負擔,而孩子一個接一個出生了,那時她一邊賣麵,一邊照顧孩子,孩子就放在大箱子裡,一邊招呼生意,一邊顧孩子。

曾經心疼孩子餐風宿露

幸好,膝下4女3男,7個孩子長大皆成材,她終于喘了一口氣,可以享清福了。沒想到當上攝影師的小兒子,卻有了出家的念頭。那感覺就像一把利斧迎面劈來,頭頂上一片晴天霹靂,這兒子很孝順,出家前,留了一筆錢給母親,但當時她只憤慨地說:“我不要你留下的錢,只要留下你的人。”

那時,她甚至遷怒其他孩子,只是小兒子出家心意已堅,修行路且越走越遠,還前往泰國當“森林僧”,那就是住在林裡,餐風宿露,有一餐沒一餐的……

這慈母心如刀割, 自己童年未曾吃過一頓好的,都可以熬過,婚后扶養孩子,再忙再累,也要咬緊牙根照顧好孩子的溫飽。如今,孩子長大后,卻選擇走上更艱苦的路。

孩子出家,了卻塵緣,但身在紅塵的母親,一時間難以放下對孩子的牽掛,她寧願挨苦的是自己……蒼天有淚,一個為人母的掛念,也飄至萬里雲樹裡去。

孩子,若你看到晨間葉上的露水,暮林裡的霧水,孩子,那不是晨露,也不是暮霧,而是媽媽的淚水!

直到后來,她才一點一滴釋懷,這孩子不屬于自己的,屬于眾生,屬于天屬于地。然而,對于她來說,孩子始終是孩子,始終是牽掛,正所謂“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

如今近70歲的她,就這麼山一程路一程的前來看兒子,這山路有多曲折,又怎會曲折過慈母的心路呢!

孩子能夠了悟人生,並且幫助了眾生的孩子,最后算是讓慈母最感心慰的一件事了。

助養無依兒童

法山基金會兒童院認養規則,主要有三種,一是單親家庭的孩子。在湄宏順少數民族社區,多屬于母系社會。父母離異,孩子會跟著母親。而單親媽媽為了生計,會到城市工作,孩子乏人照顧,因此,成為認養對象之一。

二是孤兒,寄人籬下,容易受到虐待。三是被遺棄的孩子,父母健在,但因為貧窮而棄之寄宿學校。

以上孩子,若有人認養,即可寄住在兒童院,兒童院包管膳食住宿及教育,還有往返學校的接送。

助養一名兒童,一年只需3000令吉。

詳情,可上網瀏覽 https:www.facebook.com/AjahnCagino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