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深不知处 云僧行脚北方北 | 中国报 China Press

雾深不知处 云僧行脚北方北

报导、摄影:荣固



泰北山区儿童院报导

出发前,对于“法山基金会儿童院”实在没什么概念?只知道它设在泰国最北的湄宏顺山林区。那时胡思乱想,竟联想到有没有老虎?同事更恶作剧地说:“不要被老虎叼走哦!”后来查看资料,才知湄宏顺是泰国少数民族的聚居地,也是最穷最落后的地区。

平日没什么与法师正面接触的机会,但这次要访成立该儿童院的永觉法师,沟通倒是没什么好担忧,因为永觉法师来自大马。只是,我们有可能对自己国家北部边缘城市都没什么太大接触或了解,而一个大马人,何以会像云一样北漂到另个国度的最穷地区当僧侣呢?



此次,我们一伙9人一路往北飞,再转了1864个弯的山路,才见到了永觉法师及儿童院……

从清迈下机,转搭内陆交通,绕过千多个弯的山路,才辗转到湄宏顺。

抵步法山基金会儿童院前,可载12位搭客的客货车往下一沉,眼前骤然出现一条浅水河,车要涉过水路(矮小的车子恐怕都过不了),拐个弯,就到儿童院了。

不过,它更是一个农场,种满了绿色的稻米,还结了金色的稻穗……

稻浪翻滚水一方
禾香筑梦儿童院

说起法山基金会儿童院,与大马甚有渊源,首先,该基金会发起人永觉法师来自大马,出家前,是知名摄影师,出家后,再也很少提起照相机,但经年累月,还是拍了一些照片。这些作品令人看了惊叹赞好,照片不只美丽,更是庄严圣洁,不失禅意!

画面多是僧侣攀山涉水、云游四方的修行画面。僧侣行脚天地苍茫间,一落叶一溪水、一苍树一断崖,或走或站或坐禅其间,皆是修行。三衣一钵,走到哪就是哪,无牵无挂……这一系列照片被发掘,办了展览募了款,于是,有了后来的故事!

有地有河,适合孩子成长

我们一行人住的禅修营就筑在河边,还有另外一批人比我们早到,放了行李,正式会见永觉法师,绕着一片稻田,就到大堂,没有隔间,就只有屋簷拱廊,举目是一片田,再远就是村,而他正在用裁缝机车著僧人的袈裟……

说起往事,出家的路有多少磨难?外人不易懂,也不可能去尝试。永觉法师本是大马出名摄影师,名成利就,还开班授徒,有车有屋,但拥有最多的是烦恼。终于,一日他削去三千烦恼丝,在大马出家为僧,但为了追寻心灵中的修行路,他北上泰国当了“森林僧”。

开始时,是浩浩荡荡百人僧侣出游山林,热热闹闹像似去野餐,第二年,他和师兄二人结伴北上,最后,是他一人继续北上,唯有一个人时,才可以真正面对自己,于是,才有了现在的永觉法师,如今落脚湄宏顺。

在办起儿童院前,永觉法师早已助养贫穷无依的儿童,寺院出钱,将孩子寄养在民家,只是孩子未必得到妥善的照顾,甚至沦为“童工”。于是,永觉法师萌起开办儿童院的念头。

在大马热心人士推动下,邀请永觉法师回大马办了《法影》摄影展,本来只想筹个25万令吉,在市区买间双层排屋,一楼当寺院,二楼当儿童院,没料到筹款逾50万,于是买下眼前这6依格的稻田,价值36万,再加以修建。

相较于市区,永觉法师觉得这里环境比较单纯,有土地有河水,更适合孩子在这里成长。

午后,永觉法师带我们绕了一圈看看。儿童院成立一周年了,仍保留大部分田地,只在山坡上盖了寺院道场,田边及河边加盖房舍。生产出来的米,不仅够自己吃,还能卖出!

傍晚,山边晚霞像撒了一层金粉在稻田上,出奇美丽,这种风景日常在大马很少见,除非是在旷野的乡间!

何谓森林僧?

泰国出家人,一般可分为“城市僧”及“森林僧”。

城市僧即在城市寺院中修行,而森林僧则在森林里修行。按照永觉法师的经历,森林僧主要住树林或山洞里,而荒郊墓园,有为筑新墓而搭建的帐篷,也是森林僧借宿的地方。

住,非常简单,或者是说原始吧!非常考验出家人的心志 。

至于吃,则是到森林外的村里去托钵化缘,众生供养什么就吃什么。

慈母探子 兜兜转转1864个弯

原本,从清迈飞往湄宏顺,只需转搭可容纳12名乘客的迷你客机,约30分钟行程即可抵达。只是一伙人,有老有少,共9人来到内陆机场时,班机却取消了。幸好,该航班公司很负责,不只退还机票钱,还租下一辆客货车,载我们到湄宏顺。

只是沿途是山区,层峦叠嶂,车子要绕过一程又一程像蛇一样蜿蜒的山路,总共要转1864个弯。

我们中途还在拜镇(Pai)小山镇休息过夜,真是舟车劳顿。但如果不是这一段路的波折,或许就不会与永觉法师的母亲符春梅女士接触如此深,听她说起过往的岁月。此趟旅程,正是符春梅在两个女儿及一个外孙陪伴下,前来探望孩子的。

有点难想像,眼前这位一头银发、面相福气的妇人,命运如此坎坷,年幼即被家人以30块钱卖给别人当养女。说是养女,待遇几乎是女佣,帮忙侍候主人家,一条甘望鱼,有肉的地方,她没份,只有鱼头内脏让她啃,吃的都不好,更甭说读书了!

所幸,养父家是卖咖啡的,总有人来走动,那时认识了一个五六十岁在戏班打杂的阿婆,这阿婆识字,教她“大字书”读“人之初”,让从没上学的她,也识得几个字,她现在能看懂报章,全是靠那时学来的。

十多岁就到养父咖啡店里帮忙,之后在媒妁之言,嫁给卖面的丈夫。丈夫讲义气,常救济他人,却也加重了家里负担,而孩子一个接一个出生了,那时她一边卖面,一边照顾孩子,孩子就放在大箱子里,一边招呼生意,一边顾孩子。

曾经心疼孩子餐风宿露

幸好,膝下4女3男,7个孩子长大皆成材,她终于喘了一口气,可以享清福了。没想到当上摄影师的小儿子,却有了出家的念头。那感觉就像一把利斧迎面劈来,头顶上一片晴天霹雳,这儿子很孝顺,出家前,留了一笔钱给母亲,但当时她只愤慨地说:“我不要你留下的钱,只要留下你的人。”

那时,她甚至迁怒其他孩子,只是小儿子出家心意已坚,修行路且越走越远,还前往泰国当“森林僧”,那就是住在林里,餐风宿露,有一餐没一餐的……

这慈母心如刀割, 自己童年未曾吃过一顿好的,都可以熬过,婚后扶养孩子,再忙再累,也要咬紧牙根照顾好孩子的温饱。如今,孩子长大后,却选择走上更艰苦的路。

孩子出家,了却尘缘,但身在红尘的母亲,一时间难以放下对孩子的牵挂,她宁愿挨苦的是自己……苍天有泪,一个为人母的挂念,也飘至万里云树里去。

孩子,若你看到晨间叶上的露水,暮林里的雾水,孩子,那不是晨露,也不是暮雾,而是妈妈的泪水!

直到后来,她才一点一滴释怀,这孩子不属于自己的,属于众生,属于天属于地。然而,对于她来说,孩子始终是孩子,始终是牵挂,正所谓“养儿一百岁,长忧九十九”。

如今近70岁的她,就这么山一程路一程的前来看儿子,这山路有多曲折,又怎会曲折过慈母的心路呢!

孩子能够了悟人生,并且帮助了众生的孩子,最后算是让慈母最感心慰的一件事了。

助养无依儿童

法山基金会儿童院认养规则,主要有三种,一是单亲家庭的孩子。在湄宏顺少数民族社区,多属于母系社会。父母离异,孩子会跟着母亲。而单亲妈妈为了生计,会到城市工作,孩子乏人照顾,因此,成为认养对象之一。

二是孤儿,寄人篱下,容易受到虐待。三是被遗弃的孩子,父母健在,但因为贫穷而弃之寄宿学校。

以上孩子,若有人认养,即可寄住在儿童院,儿童院包管膳食住宿及教育,还有往返学校的接送。

助养一名儿童,一年只需3000令吉。

详情,可上网浏览 https:www.facebook.com/AjahnCagino


*本网站有权删除或封锁任何具有性别歧视、人身攻击、庸俗、诋毁或种族主义性质的留言和用户;必须审核的留言,或将不会即时出现。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