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不贵 为免麻烦 不投诉助长网购诈骗(上篇)
报导:蓝金枝
新年快来到,网络上出现应节产品,如年饼、新年装饰、新年服饰等,凡与新年有关的产品陆续登场,就连女性减肥产品也和新年有关,商家打着“全新形象享瘦新年”的噱头吸引女顾客,加上今年的西方情人节与华人新年只是相差数天,更造就网络商机。
数据显示,佳节期间的网卖生意最好,很多人网上选购礼物后,将礼物寄到收礼者手上,省时又省力,然而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方便及快捷之余也要担心网络陷阱。
很多人都有网购经验,若是网购的产品价格不贵,大部分人收货后就算不满,为免麻烦也没有作出投诉,也间接让那些不良网卖者继续“作恶”及诈财。
不过,即使有消费者不满意而作出投诉,也得符合“条件”才能举报卖家,因为消费人仲裁庭只能针对已注册的卖家采取行动;对于没有注册的卖家,消费者必须报案及聘请律师,透过民事诉讼来讨取公道,然而这浪费时间及金钱,因此很多人选择息事宁人。
全国消费者投诉中心(National Consumer Complaints Centre–NCCC)法律与纠纷调解经理桑多斯指出,该会处理有关消费的投诉,大致上分为20项消费项目,包括食品、教育、电讯公司、旅游、保健等产品,其中一项是网络买卖的投诉。
“2013年,我们接获4万560宗消费者的投诉,涉及的数额约6170万令吉,当中有5763宗投诉是针对网络买卖,涉及的数额逾194万令吉,在投诉排行榜中排行第3。”
他也强调,这只是该中心接获的投诉,不包括其他单位所接获的投诉,可想而知网购的投诉及损失并不止这个数目,损失数额可能更多。
延迟送货投诉最多
他说,根据2013年的数据,民众针对网购的投诉的事项是延迟送货(47.2%)、产品争议(20%)、欺诈(15.6%)、客户服务(13.6%)及价格争议(3.6%)。
他指出,大马通讯与多媒体委员会(MCMC)在杜绝网购诈骗上扮演主要角色,他们是最大的推手,只有靠他们才能揪出不法网卖者,否则难根除害群之马。
他也说,有些网卖者并没有现货,在接到订单后才向商家拿货,扮演代购或中间人的角色,辗转好几手才到消费者手中,因此,政府规定网卖业者填写资料是为了保障消费者,以便交易出问题后可以追溯到问题源头。
女性成受害者高危群
网络上的产品繁多,凡有关衣食住行的,几乎想得到的都可以买到,卖家也专攻女性市场;相对的,女性也成为网络诈骗案受害的高危群。
从美容、服装到时尚品,都是女性顾客的最爱,另一个受到关注的就是瘦身产品,这些吃进肚子里的减肥产品影响深远,形形色色的产品有饮料、巧克力、果汁等,到底这些减肥产品是否经过验证安全食用或者是否会有副作用?来看看2位服用过减肥产品的女性怎么说。
汇现款过账有风险
网购付款,有规模的大型购买都是要求信用卡过账,不过目前还有很多网卖者采用最传统的方式,让顾客汇现款后再出货。
消费者汇现款过账的交易形式有一定风险,唯恐遇到没有诚信的卖家在收钱后不出货。
一般上,大型的网上购物市场要求顾客使用信用卡付账,确认过账后就发货,除非信用卡过账期间被骇或被盗资料,否则卖家在钱过账后便发货;这类大型网卖业者鲜少收钱后不发货,因银行过账有证据,失信唯恐毁名誉。
至于没有注册的卖家则要求顾客汇现款到银行户头,再出示银行过账收据及自己查证户口确实收到钱后才发货;不过若遇上没有诚信的卖家,顾客就只能叹倒楣。
菲律宾人最谨慎
根据国际市场调查公司尼尔森(Nielsen)于今年8月发布的调查数据,新兴的电子商务功能,如购物清单应用程序和折扣通知的应用程序越来越受欢迎。
不过,信用卡的安全性仍然是消费者关心的问题,超过一半的大马网民对于在网上使用信用卡进行支付持谨慎态度(52%的网民对于在网上提供信用卡资料表示不信任)。
与全球的平均水平(49%)相比,菲律宾人是最谨慎的(67%),其次是泰国人(62%)、印尼人(60%)、越南人(55%)和新加坡人(41%)。
找人陪同见面交易
警方呼吁公众,若在网上购物,也尽可能在第三者的陪同下与对方面交,以免受骗。
网购诈骗已不是新鲜事,警方促请公众在进行网购时,与有信誉的卖家或产品的指定卖家进行交易,切勿与来历不明的卖家交易。
一般上,卖家是要求买家先付费,再发货给对方,往往一些存心欺骗的卖家在收钱后就失去联系,就连之前用来与买家联系的面子书或其他社交网站账号都关上,让买家找不到。这些卖家很可能又会用另一个帐号来行骗。
警方也鼓励民众,若有必要在第三者的陪同下与卖家见面,验货确定没有问题后再付款。
亲自选购最保障
网购很方便,不过处理过很多网购问题的桑多斯并不鼓励人们网购,他认为最好是亲自上门选购,避免不必要的买卖纠纷。
他说,亲自选购物品是最有保障的,可以亲自验货及检查,网购有一定的风险,分分钟货不对办,遇上有道德的卖家还有商量余地,否则便欲哭无泪。
网购诈骗不选人,即使是专业人士也可能受骗,桑多斯就曾经处理1名女医生投诉,在网购时买到货不对办的吉蒂猫(Hello Kitty)玩偶。
他说,这名女医生网购了一套数十个的吉蒂猫玩偶,货物到手后才发现货不对办,又无法退货取回现款,最后向该中心投诉,经过中心代表斡旋,讨回现款及退货。
他指出,女医生光顾的网卖商店,不是吉蒂猫指定的公司,因此难免会出现货不对办的情况。
案例一:减肥产品无助瘦身
曾网购过减肥产品的巫裔女子阿兹琳(42岁)指出,早前有人在面子书大力推荐一款可可饮料减肥产品,朋友试过后大力说效果不错,因此她和朋友也网购来试一试。
她说,这款可可饮料每小包有15克,每盒有10包售价50令吉,平均每小包价格为5令吉,若根据卖家所说的每天喝一包,每个月消费是150令吉。
“卖家不断灌输我们一个概念,早上空腹喝此可可饮料,接下来一天都不会感到饥饿,少吃就可达到瘦身效果。”
“我的好友初初喝此可可饮料时,没有感觉身体不妥,不过就不见得喝了可可饮料后会有饱足感,而我喝过后会感觉心跳很快,停喝后就没事。”
她指出,她和好友喝了约一个月后,决定不再喝,不过卖家还是透过面子书不停联系及游说她们继续喝。
“卖家不停说喝可可饮料不会感到饥饿,让我们越发认为产品根本没效,对方要我们自我催眠‘不会饿、不会饿’,忍着不吃来达到瘦身的效果,此外对方也从来不在面子书账号出现,也从来没有展示过真人照片。”
她说,她也网购过其他粒状如药丸的减肥药,尽管运气好不曾出现副作用,不过这些来历不明的产品也无助瘦身。
案例二:味道恶心无法接受
身材丰满的34岁林小姐也透过网购,购买了号称有排毒减肥功效的果梅,尽管没有出现副作用,但是果梅的味道恶心,让她无法接受。
她说,面子书不时出现一些部落格文章图文并茂,讲述产后女性如何瘦身,文章中从头到尾出现数个产品,看来就是为这些产品量身编写的。
“我知道那是宣传产品的方式,不过我还是被其中一款产品所吸引,那就是吃了后次日会大量排便的果梅。”
她说,她过后上网搜查有关这款果梅的资料,发现此产品是外国生产,只获得外国食品认证,有些网员试吃后留言表示吃了果梅后排便量增加,有些人的排便量比平时多一倍。
“果梅的售价是每包38令吉,我抱着姑且一试的心态买了2包,吃了几次后确实是有增加排便量,不过事后再吃就没有功效。”
她说,除了没有功效及吃在嘴里恶心的滋味,保装袋也没有注明本地食品认证,越发感到不安而停吃。
林小姐在接受采访时也带来没吃完的果梅,记者也尝了一颗,味道确实是苦涩及难咽。
公众若在网购时有感受骗,可拨打热线查询
全国消费者投诉中心(NCCC)
电话:03-78779000
网站:www.nccc.org.my
消费人仲裁庭(Tribunal)
电话:1-800-88-9811
公众若对食品及药物安全有疑问,可拨打以下电话
卫生部国家药品管制局:03-78835400/5532/5537
Biro Pengawalan Farmaseutik Kebangsaan BPFK
卫生部药剂服务组:03-7841 3200
Bahagian Perkhidmatan Farmasi
卫生部食品安全及品质组:03-8883 3655/3503/3652/3500
Bahagian Keselamatan dan Kualiti Makanan
全国消费者投诉中心接到的网购投诉(2013年)
宗数:5763宗
涉款:逾194万令吉
事项:
延迟送货(47.2%)
产品争议(20.0%)
欺诈(15.6%)
客户服务(13.6%)
价格争议(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