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財企:華小重視素質教育 | 中國報 China Press

李財企:華小重視素質教育

馬青總團長張盛聞日前在評論教總的報告時說,“一般上華小的教育屬于填鴨式,不鼓勵學生發問,學生不能參與討論”。“一般上”即指大多數,卻不知道其數據來自何方?這樣子以偏概全的言論對俯首甘為孺子牛的華小老師們來說非常不公平,也間接嘲笑了把孩子送到華小的家長們,讓人不敢苟同。



我們之中很多都來自華小,連孩子也順理成章在華小就讀,有些人甚至已經祖孫三代在華小啃華文。從家長日常言談中可以知道,華文學校的功課繁重,還有書包沉重。功課多,因為學校要莘莘學子做多學多,從而增加了發問和討論,以及老師和學生,或者學生跟學生,甚至孩子跟父母之間交流的機會和必要性。試想不發問、不討論、不參考,如何做完功課?當然,如果一些家長怕孩子辛苦而代“子”從軍,自己動腦筋動手把功課做完,那又是另一個課題了。

學生努力的試金石

老師不可能會阻止學生發問,反而會高興學生讓他知道大家對課程明白和接受的程度,還有所面對的問題。大家都說華小注重成績。想一想,如果能力所及,哪一間學校會選擇不注重成績?大考的成績,乃是老師的付出,還有學生努力程度的唯一試金石。唯有通過發問和討論,老師才能知己知彼,從而做出及時的調整或更好的準備,並交出更好的成績單,保住校方和自己的顏面,更讓家長們笑逐顏開。



話說回來,膽敢舉手發問的同學通常只是少數,而老師也不能強制要求學生發問;你不敢發問和討論,總不能說成是不被鼓勵發問和討論。不過,必須注意的是,早期物資缺乏、父母無暇照顧,兄弟姐妹眾多的小學生往往都必須動用到自己的雙手和大腦,來盛飯、清洗靴子、釣魚和製造玩具等等,比較勇于嘗試和創新,並且更加主動。

至于新生代的孩子們,父母相對比較富裕,兄弟姐妹又不多,養尊處優之下很多東西都不需要動手,甚至動口,更不用說動腦了。這樣的孩子們相對依賴性比較強、比較被動;小學也好、大學也罷,在課堂上總是三緘其口、創意缺缺,這當然是因為“非一日之寒”所造就出來的冰凍三尺。

不過,這種現象並不只局限在華小。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在國家獨立以來的50多年裡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連生育率的滑落也不只是華裔族群特有趨勢。根據2010年全國人口普查報告的數據,華裔的生育率從2000年的2.6下降到2010年的1.6,土著從3.5下降至2.6,印裔則從2.5下降到1.7,顯示了國民少子化、孩子生活舒適化的普遍情況。

張盛聞也說,現在年輕父母追求素質教育;年輕父母孩子少,若有能力,首選是國際學校,接下來是私立學校、著名的國小(以講英語為主)以及家庭式教育(home schooling)。我們不否認,當中有些學校或教學方式是有素質的,而因為校方不敢對付沒紀律的富家子弟而導致素質欠佳或風氣不良者亦有之。

肯定華小教學法

究其實,我們更加相信,家長所追求的,其實是英語教學,或者是講英語的環境,不一定是所謂的素質教學。

我們都知道,華小受歡迎正就是因為提供了更有素質的教學。填鴨式肯定不是素質教育,但一些學校或老師走捷徑採用這種“策略”肯定存在,而且也不止局限于華小。張盛聞的學校可能是其中之一。教總的數據顯示,今天有96%華裔家長把孩子送到華小就讀。照這樣看來,華小的教學方法依然獲得絕大多數華裔家長認同,同時也別忘了支持華文教育的友族家長。

無論如何,華小校方萬萬不能自滿,反而應該三不五時檢討和改進不足之處,並做到與時並進,這樣才能讓華文教育世代相傳、永續經營。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