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振儀:一顆蘋果教會我的事 | 中國報 China Press

劉振儀:一顆蘋果教會我的事

一顆蘋果足以引起恐慌,為何?



1月中,突然傳出兩種蘋果感染李斯特菌的消息。蘋果已是生活中常吃的水果,所以,各大報章就在顯著的版位,刊登我國政府禁止從美國加州Bidart Bros公司進口的Granny Smith青蘋果及加拉紅蘋果的新聞。

我想,很多人都不知道什麼是李斯特菌,這細菌可以如何影響人體健康,我也不知道,也因為這課題才知道,感染李斯特菌將導致感染者出現頭暈、嘔吐、發燒及頸部麻痺的症狀。

其實這些都不是致命的症狀,但聽到“細菌”這詞,加上媒體使用的“毒蘋果”字眼形容受感染的蘋果,多少也嚇壞人。



有個朋友說,在這新聞刊登後,聽到一群婦女討論起這話題時,因為大家弄不清楚,到底市面上的蘋果,哪種才是Granny Smith青蘋果或加拉紅蘋果,安全起見,乾脆不要買蘋果。

全球化產生後遺症

接著,在網上讀到一篇新加坡媒體的新聞,內容說,兩種蘋果感染細菌的風波,大馬人因分不清蘋果品種而感到混淆;更甚的是,連賣蘋果的商家,也不知道賣的蘋果來自哪裡。

其實,這個課題也只是反映全球化的其中一個後遺症。

好比說,網絡打開了無邊疆的空間,讓人們可在秒數的時間內,發出一個訊息給在十萬八千里外的另一個人。但網絡發展蓬勃現象的代價之一,就是犧牲越來越多的隱私。

在蘋果的課題上,其實也只是全球化後,貨物流通不再受到地理限制,貨物經過一層又一層的物流過程,運輸到各個國家。就算是南美洲出產的蘋果,身在亞洲某個小國小市鎮的消費人,只要從口袋掏出錢,就可以買回家。

但問題也出現在,越來越多人不知道買來用的或吃的東西,來自哪裡。蘋果這課題,就是最好的例子,不是嗎?

其實,無論是網絡或消費上,人往往願意犧牲一些東西,以獲取一些便利;為了更多便利,也甘願作出更多退讓。

但在不自覺的退讓中,你不知道的東西更多,失去也更多,包括權益和健康。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