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思老家的故事.自從小山農民使用農藥後… 魚米之鄉只剩米 | 中國報 China Press

鄉思老家的故事.自從小山農民使用農藥後… 魚米之鄉只剩米

報導:蔡愛卿
●鄉思人:魏金順
●老家:峇東埔小山
小山應該是一個只有當地人才知道的地名。它位於峇東埔,是一個被稻田包圍的小村。它的馬來名字叫Bukit Pelanduk,意思是鼠鹿山。在小山長大的魏金順,後來從一個英國旅人在1857年寫的旅遊筆記中,才知道老家從前真的有很多鼠鹿。



他在檳州圖書館找到英國人J.D. Vaughan出版於1857年的旅遊筆記,裡頭提到Bukit Pelanduk這個地方的馬來人,日常活動之一就是圍捕鼠鹿。大概後來鼠鹿也被人們捕到絕跡了,目前住在小山的居民,沒人見過那裡有鼠鹿出沒。

雨季撿魚不需捕捉

小山,曾經是一個名副其實的魚米之鄉。那裡被連綿的稻田包圍,而稻田間的排水道,則有豐富的水產。在魏金順小時候,家裡幾乎不必買魚。他們日常所吃的魚都是從住家附近稻田和排水道捉來。那魚甚至多到可曬成魚干。



稻田和排水道裡的魚主要是生魚、過山鯽、Puyu和泥鰍,還有小蝦,不同月份都有魚可捉。農民插秧之後,他們會在晚飯後去捉魚。那時候天色已暗,魚兒們也休息了,牠們徜徉在水草處。

捕魚的人用臭土燈照到魚兒後,就用一個去了底部的鐵桶快速插下去,被困在桶裡的魚兒全部一網打盡。小時候的魏金順常常跟著父親用這方法捉魚,出動一次的收獲就可吃好多天,還可曬成魚干,做成魚丸。

他們還捕捉小蝦和小魚來加蛋煎成餅,這可是最廉價的美味。難以想象當時他們竟能捕到這么多小蝦,甚至可把一個洗衣桶裝滿。

雨季時,甚至不必捕捉就有魚可吃。原來,下大雨時排水道的水會泛濫,魚兒也跟著游出來,當雨停水位消退時,有些魚卻來不及游回去,就被困在泥路上了。這時候魏金順就與姐姐一起提著菜籃子去拾魚,運氣好時可拾到滿滿一籃子的魚呢!

自從農民使用農藥去除野草後,稻田裡就再沒有水產了。雖然小山的居民再也不必依賴日常捕魚來加菜,但也意味著小山原本的好山好水一去不復返,魚米之鄉成為回憶。

傢具業成特色

小山毗連著大山,大山也是當地人才知道的名字,馬來名字叫Bukit Merah,那裡真的有一座紅泥山,山上有一座廢棄多年的大宅,那是殖民地時代英國官員James Low的屋子。

小山與大山的居民以廣東人為主,早年多數務農。到了今日,這兩個毗連小村的特色卻是傢具業。單在小山就有5間傢具廠,大山則有12間傢具廠。

在他年少的年代,小山已有3間傢具廠。他說,當年鄉村孩子讀書成績一般,家長們普遍的想法就是讓孩子學一門手藝,以後生活就有保障。因此,很多少年都被送到村裡的傢具廠去當學徒,後來也都從事家具行業,包括他本人。

雖然物換星移,小山在53歲的魏金順心目中,依然是個世外桃源般的地方。即使經濟條件已改善許多,他捨不得離開,依然與父母及妻兒住在那裡。

稻田頻被出售

魏金順說,老家附近的稻田近年面臨一個危機,有越來越多的稻田被擁有人出售、填土,建起了住家和工廠。他與一些農夫朋友估計,附近大約有100英畝的稻田已被填土。

他說,雖然檳城不是產米州屬,但峇東埔一帶的稻田,也是國家糧食生產的一部分。如果繼續有越來越多人在稻田上建房子和工廠,以後馬來西亞就會更依賴糧食進口了。

海陸空活動精彩童年樂

魏金順形容,自己的童年生活是相當精彩的。尤其到了年尾學校長假時,孩子們就開展他們的“海陸空”活動。所謂“海陸空”,就是游泳、稻田運動會及放風箏。

在他家不遠處的排水道,以前是比較大的。每次放水灌溉稻田時,排水道裡的水會變得很乾淨,村裡的孩子們就紛紛跳下去游泳。這就是“海”。

年尾農民收割完稻子後,稻田就變成空地了。這時候孩子們就在稻田裡開賽跑或者球類運動會,這是“陸”。而年尾是放風箏的季節,這是“空”。

孩子王辦運動會設獎

除了田間賽跑,有時候他們還舉行環村賽跑。他記得當時村裡有一個很有組織能力的孩子王,是村裡孩子運動會的搞手,他還為運動會設立獎賞制度,跑得最快的前三名孩子,可得到當年最流行的小卡片呢!

其他的例如玻璃彈珠、跳飛機及捉迷藏也是他們常玩的遊戲。說到捉迷藏,小山的孩子也玩得很不一般。因為他們躲藏的範圍是整個村!範圍小一些的也有半個村。所幸這種大範圍的躲藏遊戲,規則也有點不同,當鬼的孩子只需找到一個藏匿者就算贏了。

割稻季節可賺零用錢

住在鄉村的孩子也有很多打工的機會。魏金順小時打工賺零用錢的方式就是幫稻農收稻、曬稻。稻子收割的季節是全村人最忙碌的時候,連小孩子也得幫忙。

他說,收割稻子是全村人出動的,即使像他家那樣不是依賴種稻維生的,也會去幫忙稻農收割,賺些外快。小孩子可幫忙把稻子拉回來及曬稻收稻。

收稻時熱鬧,收稻過後更熱鬧。這時候空閒下來的農民就會開始賭博,在村裡一棵陰涼的大樹下聚賭起來。他們這些孩子在一旁玩時,有時還會獲得贏錢的人打賞一點零錢。

當村裡有許多人聚集時,流動小販也開始進來做生意了。小山由於居民不多,平日鮮少有流動小販進來,只有收割季節後才能聽到他們的叫賣聲。

而小山的孩子也只有這時才有機會買一些諸如冰淇淋的零食來吃吃。原來,他們平日是沒有機會吃零食的。村裡沒有雜貨店,最近的雜貨店在大約1公里外的鎮上。

中秋節提燈遊村1星期

農曆八月十五中秋節,是全村孩子們出動的大節日。在距離中秋節一周左右,孩子們就展開每晚的遊村活動。每天吃過晚飯後,大約7點多,提著燈籠的孩子們就陸續集合,提燈遊村。

他說,時間一到就會有人出來召集,邊用福建話叫著“火、火,拿燈火;人、人,拿燈籠”,大家聽到後就出來加入行列。

每晚的遊行會持續到中秋節那晚,有時候八月十六、十七都還有,直到人數越來越少,遊行才停止。而八月十五當晚,廣東人為主的小山幾乎家家戶戶都拜月亮。大人在家拜月亮,小孩子就去提燈遊行。整個村子的中秋氣氛相當濃郁。

一個有趣情況是,雖然小山是一個廣東人為主的村子,孩子們平日也是廣東話交流,但是他們稱呼自己玩的遊戲,例如玻璃彈珠和小卡片,以及中秋節遊行時唸的童謠,卻都是福建話。魏金順猜測,這可能是受到附近峇東埔社區的影響,那裡多數是福建人。

用椰葉梗報紙自製風箏

與許多地區的孩子一樣,小山的孩子們在風起的季節裡也熱愛放風箏。不過,他們多數買不起製作風箏的材料,只能就地取材使用椰葉梗和報紙來製作風箏。你還別說,這種簡單的風箏同樣可以飛得老高,小時候的魏金順還是製作這種風箏的高手呢。

每當年尾學校放假時,就是放風箏的季節了。小山孩子們的風箏都是採用揶葉梗和報紙自製的。

住在喬治市的孩子,流行自製或購買粘有玻璃粉的風箏線,以便在放風箏時割斷別人的風箏線。小山的孩子就沒這種風氣,由於椰葉梗和報紙粘的風箏很輕盈,只需用普通的棉線就可以了。魏金順常常拿媽媽縫衣服用的線來放風箏,漿糊也是自家煮的。

這種用最普通的材料製作出來的風箏,同樣可衝上雲霄。風箏兩個角各有一條也是報紙撕成的“尾巴”。這兩條“尾巴”非常重要,起著平衡風箏的作用。如果發現風箏起飛後不平衡,調整“尾巴”的長度就可以了。

魏金順說,他做的風箏可飛很高,有時放啊放的,不知不覺到了吃晚飯的時間。眼看風箏那麼高,他也懶得把風箏收回來,就隨便把線綁在一個地方,就回家吃飯去了。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