尷尬的殖民地進步論(2) 游枝:新加坡與緬甸的兩種結果
台北市長柯文哲提的新加坡、香港、台灣三地殖民地經歷與過後社會發展的相關論說,僅以英國、日本兩國的殖民地作為他提的殖民地進步論的根據,並未將法國、荷蘭、比利時、意大利、西班牙、德國的殖民地並提,所以,未能有充分的代表性來說明殖民地會給過後帶來好的發展。
若以新加坡、香港、台灣過去受過殖民地統治與今日的社會現狀有直接關聯,也就是良好發展,柯市長的論說是事實直說沒有造假。
罵他的那許多人,一是政治上對他存有敵意的人,一是硬咬他是崇拜殖民地的一群狡辯者。
殖民地這個名稱,就跟種族歧視和性別偏見一樣易生過敏也易於被利用,柯市長把殖民地和好發展連到一起,對殖民地這個稱呼早有過敏的人及利用殖民地負面感受的人成為一條陣線,咬緊殖民地三個字,把柯市長套上崇拜殖民地的壞人。
殖民地良性因素
一定要說明的,是不同的殖民地,後來的發展,因殖民國的民主化程度及過後政治取向,殖民地後來的發展就不一定有好的成長。
新加坡掙脫了殖民地的統治,新的政治體制保留沿用原來殖民國英國的政制、法制、文教、生活觀及殖民國的英語英文。殖民地過後誕生的獨立國家新加坡、政界、公務人員到一般人,全是受殖民地時代培育的人才。由殖民地到自立建國的過程,沒有否定殖民地留下的良好制度,後來的人,沿著原有的模式自力更生。新加坡有今日的成就,新加坡人自己自愛長進是最大因素,不過,社會觀、制度的優良及人的資質這些重大條件,很大的良性影響,不能說成與殖民地經歷無關。
緬甸,也是英國殖民地,卻有很長的時間,政治共產主義獨裁,丟棄英國的思維、政制、語文及行政制度。結果空白了一代人以上的時間,沒有與時並進,到今天,緬甸的社會及民生落後新加坡太多,可見政治決定進步或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