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澤清:不要淪為華教歷史罪人
歷經多時的董總紛爭終不幸帶上法庭,高庭將于3月5日裁決挑戰派的建議,是否解散現有董總中委會,重新選舉。
由于董總權力博弈雙方屢屢在媒體隔空放話,互相指責,影響所及,導致董總及一些州的董聯會皆被牽連而撕裂,陷入分裂深淵。長期博弈的結果沒有一方是勝利者,尤其甚者,鬧上法庭后,對峙的雙方仍然不斷相互抨擊,不斷重復自己的論據,紛攘不停,糾纏不休,力爭到底。
廣大愛護華教的人士不禁要問:再多的爭議有助解決問題嗎?如今高庭希望兩造回家商談,這是和解的契機,雙方是不是應克制情緒,以大局為重,以高度的智慧來化解僵局,避免董總陷入不利的判決危機?
別因紛爭摧毀董總
當下最忌的,是權力博弈雙方以“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同歸于盡態度來解決問題,人們莫不希望雙方能站在“守護董總,保全董總”的制高點上進行和談,如果因進退失據,互不相讓而陷董總于不義不利之境,雙方都勢所難免淪為歷史罪人。
避免因紛爭而摧毀董總,導致董總面臨凍結崩解的厄運,這就是大局;所謂為大局著想,以大局為重,就是希望權力博弈雙方要分清輕重,博弈的底線是萬萬不可因權爭而摧殘、蹂躪董總,使董總失去運作功能,導致無法繼續推動華教事業,如舉辦統考、培訓師資等。陷董總于萬劫不腹之境,那就罪大惡極,罪孽深重了。
回顧中國歷史,國民黨與共產黨互爭天下而引發激烈內戰。在內戰甚酣之際,日軍趁機大舉侵略,當時東北危在旦夕,國民黨總裁蔣介石持“先安內后攘外”的立場,認為應先剿滅共產黨,解除內憂后才抵抗日軍。
可是對東北的統領張學良而言,豈能坐視家鄉子民的生命財產被日軍肆虐而不顧?在屢勸不聽情況下,張學良遂發動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挾持蔣介石,逼使蔣介石改變態度,由先前的“先安內后攘外‘改為’先攘外后安內”,為大局著想,不計前嫌,與共產黨聯袂抗日,領導全民抗戰,力保中國領土。
傚倣為公忘私精神
其實,對當時天人交戰的蔣介石而言,何嘗不知與日軍宣戰,勢必“便宜”了共產黨。果不其然,抗戰后,共產黨藉抗戰之名,行坐大之實。然而,由于舉國人民抗日情緒高昂,保家衛國口號響徹雲霄,蔣介石不得不以大局為重,不但暫停剿共,放下對共產黨的怨恨,還“與敵共舞”與共產黨合作,一起負起抗日大業。
蔣介石為大局著想,以大局為重,在國家面臨危急存亡的關鍵時刻,分清孰輕孰重,放過當時只差一步之遙即可剿滅的心腹大患共產黨,轉戰日軍,終于保住國土,避免讓狼子野心的日軍得逞,也為蔣介石贏得千秋萬世的不朽名聲。蔣介石為大局著想而保住國土,后來終因中共坐大而失去政權,然而蔣介石知所進退,為公忘私的精神,是不是值得后人傚倣?
反觀今天董總權力博弈的雙方,是不是還沉溺于酣戰,一味的硬拗、爭強爭勝?還是見賢思齊,傚倣蔣介石以大局為重,識分輕重,知所進退?寓言故事中兩羊在狹橋相遇,互不相讓,硬硬頂撞的結果是兩羊皆墜入河中溺斃身亡,是否可引以為鑑?
董總是推動與發展華教的堡壘,在高庭裁決之前,如果權力博弈雙方仍然僵持不下,使董總失去運作功能,涉及權力博弈的雙方都難辭其咎。沒有人願意被冠上“華教歷史罪人”的千古罵名,相信權力博弈的雙方,也會有這樣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