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尚館‧一刻一剪 蘇稙涵幻圖千姿百態 | 中國報 China Press

時尚館‧一刻一剪 蘇稙涵幻圖千姿百態

報導:黃美仙
攝影:楊淦翔



農曆新年跫音近,但消費指數下降,“年”的氣息也微弱。於是,我們都努力在生活中打造“年味”。

蘇稙涵,平面設計師,也是熱愛創新的業餘剪紙藝術家。一把剪刀、幾張紅紙,就這麼把家妝點起來, 充滿新春喜氣及濃濃的年味……

在蘇稙涵很小很小的時候,媽媽也是一位業餘剪紙人,只需要一張紙、一把剪刀,就可以消磨時間。這一段記憶原本早已消失,直到他只身從沙巴納閩(Labuan)的一個小鎮來到吉隆坡生活,並在一次機緣接觸剪紙藝術後,再度喚醒這一段久遠的記憶。



“每逢家人、親戚辦婚嫁,媽媽就會受托剪雙“囍”字帖。這似乎已成為家族的指定動作,直到媽媽患上老花,眼力不如從前,才放下剪紙的利剪,而我才對這段記憶有所淡忘。”

在吉隆坡生活不久,因舅舅送給他一帖中國傳統剪紙,喚起了童年時,母親專注剪紙的畫面。在悉心觀賞之下,發現一張普通的紙,經過巧思可以剪出漂亮圖案。

“我初到吉隆坡生活,見身邊朋友大多有一門技藝,即便是打球或跳舞;我很納悶為何自己‘一無是處’。”為了填充人生這塊“空缺”,他一直很努力要成就這番事,直到舅舅送來剪紙,終於感覺圓滿。

創作領域不設框

打開他的收藏相冊,所見是一般的傳統對剪、腹剪作品,與目前的作品有極大差異。他的創作趨向大膽而多樣化,著重在傳遞作品的深遠意義。

“我現在都比較少用剪刀法,反而覺得使用刻刀可創造更多樣化之作。”許多複雜的剪紙製作,也是通過刻紙結合傳統剪紙的方式完成。利用刻紙具有的靈活性,使刻紙作品的紋路更加清晰地展現出來。由於採用的是鏤空製作方式,更能製作成一個立體的紙藝製作。

最近,由他主理的“阿涵剪紙”,更是走進劇場。不久前參與兒童劇場演出,利用剪紙藝術作佈景,再現漫畫的華麗世界。“反應很不錯,不但吸引小朋友的專注力,家長也好奇是怎麼做出來的?”

此外,他也應朋友之邀,以剪紙創作具大馬特色的文創禮品,因而誕生了一連4幅的“皮影戲”系列。“在自由創作的領域裡,我盡量不設任何框框。就好比我一直鼓勵同齡朋友別把自己歸類成什麼人,應該多讓自己往外探索,為生活帶來更多新概念。”

“生活不只是上下班和睡覺,更要懂得體會、品嘗生活過程的美麗,享受生活的苦與樂。很多人生活在藝術中而不自知;即使家庭主婦以食物滿足家人的味蕾,不也是一種藝術的表現?!”

自我挑戰,追求勝利快感

剪紙講求細心和耐心,這給了阿涵很大磨練。“很多人早已習慣忙碌的生活,久而久之就忽略了身邊的幸福。剪紙,重新調整了我的步伐,讓我放緩腳步和靜下來的空間。它帶給我很多意想不到的收獲,讓我享受安靜的生活。”

每晚“開工”前,他都預先整理房子,特別著重工作檯上的工具都準備齊全。當一切準備就緒,他就沉醉在剪紙的世界裡;每當停下的時候,可能已是凌晨時分。

剪紙帶給他最大的快感是,迫不及待觀賞成品出來的效果。“在過程中,我會不斷自我挑戰,追求一種勝利的快感。剪紙給我很大的啟發,很多難題我們光看一個大概,會覺得很難做。其實,只要拋開所有顧慮,帶著一股傻勁去做,或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一切是可以迎刃而解。

他的作品偏向於現代多樣化,還曾設計過一套皮影戲剪紙系列,讓朋友帶到台灣作文化交流用途。正因為年輕,因此愛嘗新,他不想讓大家把剪紙局限在華人傳統,反而希望讓人看到透過華人傳統技藝,做到出乎意外的創新之作。

剪紙美感,經得起考驗

在紙上剪出來的畫,特點是單純、明快、樸實,富有裝飾風味。

蘇稙涵的剪紙生涯是從剪刀法開始,後來偏愛刻刀法。“剪刀法”是借助剪刀,剪完後再把幾張紙(一般不超過8張),利用鋒利剪刀對圖案加工。

刻刀法,是把紙張放在由灰和動物脂肪組成的鬆軟混合體上,然後用小刀慢慢刻劃。刻的技巧有“陰刻”──刻去纖細線條,使餘下未刻的地方構成鮮明簡樸的圖案;“陽刻”──將大部分地方刻去,由餘下的幼線紋構成細緻精巧的圖案。

年輕又好動的他,怎麼會愛上這個“刻板”又“靜態”的活動呢?

“向來我對於美的定義是,要經得起時間考驗。剪紙雖然是少人做,但它的美絕對經得起時間。

“它不只是一門手藝,也是一個能讓我自我薰陶的方法。很多才藝都需要付一筆為數不少的學費,但剪紙卻是一個門檻極低的藝術,不用花太多錢,而且無論在什麼地方,只要有一把剪刀和一張紙,隨時都可以進行。”

除了在面子書開設的“阿涵剪紙”專頁,他也透過部落格,以及極積參與藝術攤位,驚覺有不少人欣賞他的用心創作。而這也是推動他積極往這看似“夕陽”技藝的主要動力。

生活啟示,作品會說故事

他在純淨的紙張上,一筆一劃描出細紋,再用刻刀在線條上雕出精細條紋。這樣的刻紙技藝,不但讓他做事時更有恆心和毅力,也凸顯出他心靈手巧的一面。

他的作品並不純粹講求美感,也著重帶出信息。他總是提醒自己要兼負這個重任,讓“美”的存在更具意義。它的誕生,可能是從朋友聊天過程有所啟發,更有可能在上班路上得到的啟示。

“生活以不同的面向展現在我們面前,在這講求快速的現代社會中,大家不妨放慢腳步,仔細留意生活中的細節,吸收環境中的養分,運用對生活的豐盈觀察,細膩地體會生活,自然會有新發現!”

家人尤其是父親,對他影響更深。他也將對父親的感受,融入作品中。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