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劉禹錫因得罪權貴被貶和州縣,和州縣令看不起他,半年讓他連換三處住所,最后住在僅有一床一桌一椅的斗室。劉禹錫為此寫了《陋室銘》,文章一開頭,“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道出人的格局大小,不在環境的奢華堂皇与否。
2010年底從大山腳轉來亞羅士打任教時,學校僅有學生五百余名。校長要我接管教務處,簡單交接后,留給我的只有一名書記。其余人力資源得自己想辦法招聘。
當時有些行政單位仍未有分机電話,要聯絡商討,得派人傳訊或使用個人手機。為數不多的書記除了文書工作,還得扮演舊時軍隊里傳令兵的角色。
我沒有時間埋怨,從打掃辦公室開始,小至鑽墻補洞,大至修訂規章制度,凡事不厭其煩卷起袖子來做。四年后學生人數近千名,學校行政上正軌,學校文化初具雛形,可是肩上擔子反而越來越重。每次修剪頭發,理發師都說,白發又多了。
我知道那是另一种負擔,不是補洞修墻就能解決得了。北馬獨中發展原本就落后中南馬的獨中,吉打州獨中尤甚。一直以來,家長們普遍上視國民型中學為第一選擇,獨中只能撿拾他人食之無味的雞肋,或另尋良方,開辦中六專班和商科專班。
40年前的第一次獨中复興運動列車,吉打獨中沒赶搭上。這一次21世紀的獨中發展熱潮,若再掉隊,又不知要浮沉多少年。
亞羅士打地處偏北,以農業為主,華裔人口不多。市區大型華小每級學生人數,也不會超過200名。小地方人口密度低,不應向雪隆八獨中看齊發展成超大型中學。反而應該集中資源,不走奢華風格,朝學校硬体建設小而美、學生視野廣、董事教師格局大的方向走。
小地方小學校自有天生的閑散人情和濃厚人文之美,但閑散不應是怠惰的溫床或是缺乏競爭力的藉口。態度決定高度,人窮志不窮,看清楚自己的优勢,集中火力,深耕勤播,假以時日,小人物也有發光發熱的机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