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客室.週末架勢堂 用麵團塑一座小鎮 | 中國報 China Press

會客室.週末架勢堂 用麵團塑一座小鎮

特約:子若
攝影:盧淑敏



今日登場
香台灣巫家捏麵館館長巫俊德
來自台灣的巫俊德,為了這次捏麵藝術的展出,前后花了半個月,捏出十多棟房子和三百多個人物,幾乎是將一座“小鎮”搬過來……

捏麵人、棉花糖、龍鬚糖、童玩、中國結都是許多人童年時擁有的美好回憶,這些傳統的玩意兒/小食,其實也是對華人傳統民俗技藝的傳承。

過去好多年裡,每逢農曆新年前后,各大賣場都習慣了廣邀海內外的傳統技藝民俗藝師參與到各種過年活動裡去,讓民俗氣息增添春節的氛圍。

除了賣場以外,位于雪州仁嘉隆的佛光山東禪寺是中馬區民眾春節必到的景點區之一。自2004年開始,這裡逢春節都會張燈結綵,民眾皆紛紛前來感受燈火下的一片祥和之意,今年也不例外,而且節慶的內容更勝于往年。



為配合“2015三陽和諧——佛光山東禪寺平安燈會暨花藝展”,該寺今年特別邀請了台灣巫家捏麵館館長巫俊德夫婦前來大馬,以傳統的捏面手藝重現星雲大師于1953年初到台灣宜蘭弘法的盛況。

巫俊德前后花了半個月時間,把這套捏麵作品裡的十多棟房子和三百多個人物,一一的捏出來。據巫俊德所說,捏麵人捏出一個造型並不難,但讓作品栩栩如生,關鍵在于捏麵者的細膩和修飾時的耐心。所以,這絕對是一場時間與毅力、耐力、專注力的拉鋸戰。

對于這樣一套捏麵作品,講求整體感覺突顯真實情境,至于,場景內的大大小小人物更得做到形態與神韻的逼真;與此同時,巫俊德本著同理心,為這套傑作加入了大馬元素,讓作品更顯本土味。

目前,巫俊德的這套捏麵大作,正在東禪寺大雄寶殿前的宗史館展出。

走教育路線,公開祖傳手藝

趕在農曆新年前完成這套鉅大捏麵作品返台之前,巫俊德夫妻齊齊做客《架勢堂》,訪談中瞭解到,巫俊德來自彰化縣,成長在一個以捏麵傳家的台灣家庭裡。

其父母親原來都是從事糕餅事業的,在因緣巧合之下學到了捏麵的一技之長,而巫俊德自小到大都會跟母親巫陳蘇一起到夜市或是民俗節慶等地方,協助擺攤兜售捏麵成品。

“我自幼開始就已經很欣賞捏麵作品了。”他認為,捏麵的特質是色彩鮮艷,特別能吸引人們的目光,加上它是全手工製作的,“這是一種具有生命的藝術品。”

在他25歲服完兵役以后,曾經有過一段日子離開彰化而在一家航空公司當地勤主任,離家四五年以后,有在外地工作難以兼顧家庭,因此辭官歸故里,在卅歲以前才真正立志把捏麵當作一輩子的事業。

當初巫俊德作出轉行的決定時,其太太廖雪莉不是沒有擔憂,要靠這個捏麵維生,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為了養活一個夢想,他倆必須首先想出維生的方法。

在經過三思以后,專長于幼兒教育的太太建議他走教育的路線,以解決了一家人的溫飽后才能發展夢想。可是,當時父親巫旗軍是不讚成他倆如此做的,“爸爸會認為,他一輩子心血傳給我后,如今卻將手藝外傳給人,傳統上是難以接受的。”

不過,隨著他現在的成就有目共睹之后,雙親也以這個兒子為榮,尤其是巫俊德的太太更給他無限高的評價,“他是有天分的,是帶著使命來的!”在太太的心目中,巫俊德的作品往往都能讓她出乎意料之外,驚為天人!

10年深耕,變觀光景點

巫俊德之所以對捏麵不離不棄,是因為他愛上了捏製有故事性的作品,並把自己的情感注入到作品裡頭,企圖賦予這些作品更強的生命力。

“在台灣的捏麵文化館裡,我所捏出來的作品都是我小時候的記憶。”不說不知,巫俊德于2005年在彰化縣溪湖小鎮成立了全台灣第一座捏麵文化館,此館的面積五百坪,新、舊展示館陳列品約有六百件,今年已邁入第10年了。

從巫俊德返台后傳送過來的照片顯示,巫家捏麵文化館是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築物,它保留了原來傳統的三合院,他之所以成立捏麵文化館是秉持傳承的使命。

曾經,在古城如彰化、鹿港等地是捏麵藝術盛行的地方,然而,當歲月一天一天的過去,這個行業也一天一天的老去,現在幾乎處于夕陽階段,“純粹的賣捏麵作品的話,簡直沒辦法維生呀!”

隨著巫俊德夫妻雙管齊下,以捏麵教學為傳統技藝闖出一條康莊大道,再加上巫家捏麵文化館在經過十年的深耕,早已成為當地的觀光景點之一,才使得巫家的捏麵不只是捏給台灣人看,更是捏給外國人看。

歲月陀螺再次旋轉

在巫家捏麵文化館裡,現場精美的捏麵作品讓人們好像回到了淳樸的五六十年代,尤其是出自巫俊德手裡的農村景象,看了令人感動!

“在田里插秧、割稻、吃飯、牛在犁田,這些都是現代人難得一見的景象,所以很多大人帶著小朋友來參觀時,這些作品都能勾起大人的童年記憶,並讓它成為父母親與孩子溝通交流的內容之一。”

此時,他提到以前的捏麵人都是以製作單一作品為主,鮮少有故事性的場景,兩者之間的分別是,單一製品的手工講求非常細膩,所佔的時間較短,往往作品是千篇一律的;至于以場景為主的作品,它需要一定的故事結構。

他透露,小朋友學捏麵的話,最喜歡的就是有故事性的作品了,這麼一來,他們可以憑著個人的想像力、思考力、創造力,以延伸出更多的角色,這種模式很像是故事接龍比賽般刺激和有趣。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座捏麵文化館裡,也開闢了童趣館、現代捏塑展覽區,以及教學區,好讓參觀的民眾能夠體驗親手做捏麵的樂趣,瞭解這項難能可貴的傳統文化技藝之美。

說到這個童趣館,巫俊德表示,這裡頭陳列了一系列童玩,包括了打陀螺、橡皮筋、紙牌、玻璃珠、踩高蹺、鐵圈等共有6個場景,毫無疑問,這系列捏麵作品勾起人們有歡樂的童年回憶。

“人是懷舊的呀,童年生活是無憂無慮的,我希望用這場舊記憶的場景去感動他人。”儘管現代的孩子或許不能理解他的用心良苦,但是,這個地方卻為父母親提供一個機會向孩子重溫舊夢。

眼到心到手到,憑空捏出一隻羊!

對于現代孩子而言,踏入這座捏麵文化館也有讓他們樂趣無窮的部分,”在過十多年來,我們都會捏製坊間流行卡通角色,好比:多啦A夢等,捏麵卡通的出現是為了跳脫過去一層不變的創作內容。

“在早期卡通不普遍化的年代,怎麼捏都是貓、狗、雞等類造型,慶幸的是,過去的捏麵是可以吞食的,所以 ,還受到小朋友們的喜愛。”

說到此處,我們聊到了捏麵的材料,按照他的說法,早期用來捏麵的麵土是可以吃的,它主要是由麵粉、糯米等食材所製作成的麵糰,由于這種麵土容易腐壞,也容易招致昆蟲啃咬,令到捏麵作品不能擺放過久,必須當零嘴吃下肚。

為了保存捏麵作品的“保存期”,台灣的捏麵才開始改良麵土材料,“我們自行研發改良的麵土,大幅提升保存性,雖然安全無毒卻也不能直接拿來吃。”這種新材料製作出來的作品,在乾燥以后是硬的,卻具有一定的彈性,而作品需要放在不容易觸碰到的地方即可。

巫俊德指出,小朋友也可以即場學習卡通捏麵,“從原來一團的麵粉材料,塑造出來后就是有生命的東西,小朋友都會欣喜若狂,他們可以感受到滿滿的成就感。”

他認為,在捏麵創作這門手藝裡頭,其實附帶有色彩學、雕塑學、數學、物理等等,小朋友可以學到的新鮮事非常多。

在訪談結束后,為了迎接羊年的到來,我們現場要求巫俊德為本報讀者捏製一隻羊作為新年獻禮,他不假思索就在頃刻間把一隻得意洋洋的生肖羊給捏出來了,過程中,仿彿完全不需要經過太多的思考。

好奇地問他如何做到?他直言,當我們提出要求后,他的腦海馬上閃現很多很多個形態和神韻不一的羊隻,接著下來,只要做到眼到心到手到,作品自然水到渠成。這就是一個藝術家的魔法!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