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館前請願指源自印尼 “薄餅非大馬美食” | 中國報 China Press

使館前請願指源自印尼 “薄餅非大馬美食”

(吉隆坡21日訊)維護印尼文化社會分子指出,“薄餅”是源自印尼的三寶壟(semarang)的文化食品,並非是大馬的文化食品。



我國駐印尼大使拿督斯里再林透過其推特及面子書,上載印尼網站新聞skalanews.com的引述,指數十名以拉慕尤為首的維護印尼文化社會的論壇組織(Formasbudi),指“薄餅”源自印尼。

他說,拉慕尤等人週五在耶加達的我國駐印尼大使館前請願,吁請大馬政府勿將原本屬于印尼的薄餅文化,列為大馬文化美食

根據該組織的文告,他們此舉是希望大馬政府勿將薄餅列為大馬文化美食,並指印尼教育及文化部已在2014年10月17日,擇定薄餅為三寶壟的傳統文化。



拉慕尤也說,中爪哇省文化和旅游局官員將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建議“薄餅”,列為印尼的傳統文化,並指薄餅源自在三寶壟定居的中國人莊泰祖(譯音),與當地女子柏瓦絲在1870年的發明。

此外,他們指出,大馬將原本屬于印尼傳統文化的峇迪(Batik)、仁當(Rendang)、傳統舞蹈ngajat、童謠Rasa Sayang以及馬來皮影戲(Wayang Kulit),列為大馬文化,而印尼媒體也在2014年報導大馬在某展覽,為了表現突出而“盜用”印尼傳統舞蹈的新聞,導致民眾前往大馬大使館示威。

不過,我國著名巫裔廚師拿督Chef Wan指出,“薄餅”在全世界享有名譽,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聲稱“薄餅”是自己的獨家食品。

資料庫
薄餅的故事

根據資料記載,薄餅相傳于1363年的明朝,五省巡按、同安人蔡復一在京為官,由于他的才華譽滿京城,惹朝庭內一些奸臣嫉妒,而設計陷害他。

奸臣聽說蔡復一不但寫得一手好字,而且能雙手同時寫字,運筆如神,就在皇帝面前推舉蔡復一整理抄寫朝庭歷年來的文書,並限定他在49天內完成,否則,以違抗聖旨論處。

為了完成這項艱巨的聖命,蔡復一廢寢忘食,日夜書寫,一日三餐都難得歇手吃飯;其夫人李氏非常著急,琢磨怎樣助夫一臂之力。

有一天,她想出妙法,即把麵粉攪拌成糊狀,在熱鍋輕輕一抹,做成一張薄薄的面皮,然后把干飯作成香甜可口的油飯,將各種菜切絲並調上料炒成菜燴,然后用薄面皮把飯菜捲成圓筒狀,叫作“包薄餅”。

每到用餐時,就雙手捧著“薄餅”送到丈夫嘴邊,讓他用餐,讓丈夫既不耽誤寫字,也誤不了吃飯,又讓丈夫吃得香甜可口,開胃增食。

最終,在蔡夫人精心照料和協助下,蔡復一終于如期完成朝庭的使命。

從此,蔡夫人做“薄餅”助夫的故事傳為美談,也為民間廣為仿傚,以后每年春節、元宵、農曆二月初二、三月初三、清明節等日子,人們一定要吃薄餅的成俗。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