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吉隆坡過年(1). 老茨廠街過年最熱鬧
報導:涂素燕
攝影:盧淑敏、孔萬良提供
以前,老吉隆坡人講到“下坡”,就是指去茨廠街一帶。
不管道地吉隆坡人,還是在首都生活的遊子,過年過節,應該都“下坡”辦過年貨吧?
在吉隆坡,以前過年如果不“下坡辦年貨”,感覺就少了一些氣氛。
說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吉隆坡最旺的華人社區,當然要從茨廠街說起。
我國著名攝影師孔萬良說,那個時代的茨廠街都是華人在生活在做生意。
茨廠街不只是老吉隆坡人很重要的社區,對一些外地的外州人來說,也是一個重要的進貨、交易商業區。
農曆新年時,自然也是全吉隆坡最旺氣十足的地方,辦年貨、湊熱鬧的人摩肩接踵。
今天的茨廠街,為了吸引遊客,每逢過年都張燈結彩、一片紅彤彤,但對見證過老茨廠街真正興旺年代的人來說,現在茨廠街過年的氣氛,始終不如當年。
他說,現在吉隆坡過年,茨廠街、大型商場都精心佈置,不過,對他來說,這是“裝飾”出來的年味,不同于二三十年前,老吉隆坡過年時的生活味道、人情味。
孔萬良用鏡頭留住那一刻
孔萬良1970年代中期起在茨廠街設立攝影工作室,一直到2008年才搬離。
他在茨廠街那帶的老街出入30多年,見證老街數十年人事來來去去。
日常閒來,他喜歡拿著相機,就地取材隨手拍攝,記錄當地人生活的點點滴滴,和捕捉街道景色。
每年農曆新年時,他也會帶著學生,回到老街拍攝過年過節的情景,30多年來不曾間斷。
他笑說,年輕的時候,在那帶拍照都會給人家罵。“你拍什么啊你?”、“有什么好拍啊?”
他“罵不怕”,照樣拍,跟那帶的人“不拍不相識”,拍到后來,大家碰到面,變成先拍肩膀打招呼再拍照。
重溫過年回憶
“現在去到那帶,大家見到我,都會問我最近有什么活動,有沒有辦攝影展啊?”這是花了幾十年,建立起來的感情。
這次他接受本報採訪,提供許多茨廠街、蘇丹街二三十年來新春佳節的照片,跟讀者分享。
老街過去二三十年來過年過節的情景,都定格留痕在他的老照片,今天更是越陳越有味道,更勝任何言語和形容詞。
讓我們通過他的鏡頭,重溫老茨廠街的過年回憶。
今時今日,茨廠街一帶景物嬗替,位于諧街的關帝廟,抵住歲月洪流,依然香火鼎盛。
每年初七人日,許多善信數十年如一日,仍然前往該廟祈福、消災轉運。
現在我們常看的高樁舞獅,是大馬人自創的。
傳統舞獅著重采地青,在地上舞。采高青一般是“上膊”(站在肩膀上)或“擎天柱”。
高青難度高,通常需要為獅子準備一包“大紅包”。
以前茨廠街做生意的店家,新年期間,都會邀請舞獅團采青賀歲、討個好兆頭;也有一些會館鄉團、學校、政黨的醒獅團,會到那帶出獅采青,整個新年就是鑼鼓咚咚鏘不停,熱鬧非凡。
孔萬良說,現在新年期間,茨廠街也一樣有許多舞獅活動,但圍觀人潮,從以前的當地人,變成客工、國內外遊客。
每當要寫家書,都要找人代筆,催生了專業代筆行業,專門幫人寫信和讀信。
孔萬良說,以前的人貧困,多數都等到過年過節,才請人寫信回家鄉,問候家人、報平安。
專業代筆的行業,對現代的人來說,是難以想像的,這張照片在今天更是彌足珍貴。
雖然不知道相中人是誰?她們之間是什么關系?
但是這個畫面給他的想像是,兩個久別的朋友,相約在老街相見,旁邊在看書的小女孩,可能是其中一位老奶奶的孫女。
“看她們交談時的神情,可以看到以前的人,很注重感情。”
農曆新年期間,更是洋溢著歡慶的熱鬧氣氛,市民興高采烈迎新春。
孔萬良說,以前的人過年前都要理髮,光鮮見人,臨近新年,理髮攤都生意興隆。
“男性一般新年前兩個星期前才去理髮,太早剪,到新年頭髮都長了。”
“大頭佛”每個動作必須配合鼓聲,而獅子是根據“大頭佛”的肢體語言起舞。
孔萬良說,約莫1990年代初期,茨廠街打造成旅遊區,那時起,每年新春佳節時,才掛上大紅燈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