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吉隆坡過年(2).秋傑巴剎 曾經喧鬧新 | 中國報 China Press

老吉隆坡過年(2).秋傑巴剎 曾經喧鬧新

報導:涂素燕
攝影:連利元、本報資料室
秋傑巴剎是吉隆坡最古老的市集之一。



許多做小買賣的華人,在這里討生活,也在這里過日子。

早年,每逢過年過節,做生意的人、辦年貨的人潮,擠得巴剎水洩不通。

此番情景,是外地人,甚至來不及參與那個年代的年輕吉隆坡人,難以想像的。



在老巴剎生活過的人,今日話當年,無不感到無限緬懷,卻也唏噓不已。

除了曾經或現在還住在秋傑地區的人,今天年輕的吉隆坡人,對秋傑巴剎幾乎“過門不入”。

許多人就算只是路過那帶,都可能對那帶留下負面印象。

破舊、混亂,只剩客工願意出入,就連在秋傑區長大的蕭德勝,也這樣對我“介紹”自己成長的地方。

然而,這個他口中“三教九流”、“龍蛇混雜”的地方,卻滿載他童年、少年時期最美好、歡樂的新年回憶。

不只是他,跟老巴剎的人提起早年老巴剎過年的情景,大家都滔滔不絕,熱情的告訴我當年的老故事。

曾是最重要華人市集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位于秋傑地區和甘榜峇魯(Kampung Baru)一帶的秋傑巴剎,里頭許多熟食攤子、小店舖,至今還是華人在經營。

而且許多攤子、小店舖,都是數十年的老招牌,有些更是傳承了兩三代。

秋傑地區跟甘榜峇魯為鄰,早年的秋傑區,本來是華人聚居的地方,甘榜峇魯則是馬來人人口稠密的社區,各族群毗鄰而居,共同生活。

茨廠街的名氣大,全馬的人都懂,秋傑巴剎的名氣,雖不比茨廠街,但上世紀60、70、80年代,它曾是吉隆坡最重要的其中一個華人市集。

對住在秋傑區,附近的中南區、17樓(Pekeliling),甚至文良港一帶的華人,它是一個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市集。

它在老吉隆坡扮演的角色,擁有過的繁華景象,對在巴剎里生活過的人來說,不輸早年的茨廠街。

擔心火災小販陸續搬

以前的秋傑巴剎不只是買賣的市場,也是許多在市集做生意的人的家,許多人就住在巴剎內的店舖里。

巴剎多次發生火災,大家擔心殃及,后來才陸續搬離。

現年76歲的黃循洲,經營的粥攤“一心來”,歷史跟秋傑巴剎的歷史一樣悠久。

這本來是他父親的生意,過后由他接手,很好笑容的他說:“我已經煮粥煮了60年。”

少年時期,他跟家人一直住在巴剎里父親的店舖,“以前一年365天都是在這里生活,新年也是在巴剎過。”

除夕夜,住在巴剎里的人會一起接財神。

他說,巴剎的人都是通過寺廟、神料店,知道該年接財神的吉時和方位,一個告訴一個,傳完整個巴剎。

以前不管做什么,都是大伙一起熱哄哄的,好不熱鬧。

邊做生意邊搖大孩子

現年68歲的蕭成華,從母親那代開始在秋傑巴剎賣椰漿飯,家族經營的老店,至今已經歷經三代,有50多年歷史。

他13歲起在秋傑巴剎當母親的小幫手,17歲接手母親的店舖,現在兒子振泉也在店舖幫忙。

早年,他們一家人跟黃循洲一樣,住在秋傑巴剎的店舖。

現年30歲的振泉說:“我小時候就是在這里被搖大的,家人在店里掛著一個搖籃,我躺在里面,他們一邊做生意一邊搖我。”

他還記得小時候,巴剎過年那種人多歡騰的情景,“只要看到這里的攤子都擺滿過年的餅乾、臘腸,就知道新年要到了。”

他們還住在巴剎時,每年過年都會忙到除夕夜才收工。

蕭成華說:“晚上就在店里后面煮團圓飯,店里小,只能在店門口擺一張飯桌,全家一起圍著吃團圓飯。”

生意人要繳保護費

早年的秋傑地區,華族黑社會、私會黨大行其道,巴剎里做生意的人都要繳保護費。

那帶幫派地盤劃分得很清楚,秋傑區和附近中南區幫派的人“老死不相往來”,兩派人馬見面分外眼紅。

年輕的小混混,經常惹事生非,動不動就“開片”,在那帶做生意的人,早就習以為常。

蕭成華說:“他們在外面打架,我們在里面繼續做生意,已經習慣了。”

新年期間,那些黑社會、私會黨也會跟巴剎里的人要“紅包”。

問一位曾經在那帶“混黑”的小販,給了“紅包”,私會黨真的會保護大家嗎?

他笑說:“哪里可能保護?自己都自身難保了。”

巴剎以前繳保護費的人,當時可能並不甘心,可是現在回想,大家都當成一件有趣的事告訴我。

逛廣場吹冷氣只看不買

三四十年前的吉隆坡,不像今天到處可見大型購物中心、霸級市場。

蕭德勝說,1980年代雖然已經有金河廣場,第一購物中心等大型購物廣場,但對那個年代的人來說,這些是“高檔”消費場所,通常是年輕人愛去。

住在秋傑地區的人,最多也只是到附近的“漢僑”(HankyuJaya)百貨公司逛逛,“因為里面有冷氣啊,多數只是去吹冷氣、‘櫥窗購物’(window shopping)。”

那個年代的人,買菜、魚、水果、日常用品或出外用餐,都是到市集。

他說,住在秋傑區的人,日常購物都是到秋傑巴剎,就連辦年貨,也是在秋傑巴剎,很少像住在吉隆坡其他地區的人那樣去茨廠街,因為巴剎什么都有,加上那個年代,交通也不方便。

每當春節腳步近,整個市集都開始“忙年”,有些店家開始做年糕、年餅,擺出跟新年有過的貨物。

在巴剎經營水果攤的陳材傑說:“你別看現在的巴剎,人‘躺著走’都可以,以前新年時,側著身子都走不動。

那時,很多店舖都裝有有線電台“麗的呼聲”,新春腳步近時,“小箱子”一天到晚播放歡樂的新年歌,整個巴剎一片喜氣洋洋。

生意興隆索性不打烊

蕭德勝說,以前每逢臨近過年,秋傑攤子是24小時不打烊的。

很多攤子、店舖開門后就不關門。

“很多做生意的都索性睡在店里,不回家了。”

一方面是客人絡繹不絕,每天都忙到深夜。第二天四五點,客人又上門了,才關了店又要開門做生意,所以干脆不打烊。

另一原因是,新年前后,巴剎做生意的人都有開賭的“傳統”,就算忙到不可交,也不忘“小賭怡情”。

警察也知道,逢年過節巴剎的人就會“手癢”,所以都會來掃賭,可是大家還是不由自主賭一把。

每當警察來突擊掃蕩,大家就在巴剎里雞飛狗跳四處竄逃,陳材傑說,一旦被捉到,通常罰款了事,“那時是罰款500令吉”。

許多人被捉了,來年照樣賭。

在巷子用碳爐烤年餅

臨近新年,跟蕭德勝一早來到秋傑巴剎。

除了巴剎重建的建築已經掛上新年飾品,許多老店舖都沒有特別裝飾,有些店舖還掛著沾滿灰塵的燈籠,看來是掛了多年沒拆下的。

巴剎的茶室、熟食店只有三三兩兩的客人,只有一兩家店舖在門前擺放應節的餅乾。

蕭德勝說,以前可不是這樣的,每逢過年,巴剎做生意的人,都會在巷子里用碳爐烤娘惹雞蛋餅(Kuih Kapit)、做年糕、傳統年餅擺賣,他小時候常會幫忙。

“以前的新年餅、Kuit Kapit都是裝在美祿罐,哪有現在這種罐子。”

他家開茶室,所以總會有很多美祿罐,他平時就把空罐子收起來,洗干凈,存放到新年才賣給做餅的人。

“每個空罐子30仙,賣到的錢就是我們的零用錢。”

新年多人喝“霸王茶”

每逢年初二一早,巴剎做生意的人,不管住在店舖的,還是住在其他地方的,都會到攤子或店里“接神”。

大家‘意思意思’開開門,點香拜拜,算“開市”,然后就可以關門慶新年。

蕭德勝最“不滿”的是,每年年初二隨父母回店“接神”,最后都變成“提早開工”。

“因為要拜神嘛,所以都會燒水泡茶,每次一燒水,就會有人走進來說,既然燒水了,給我來一杯‘kopi’、給我一杯茶,客人越來越多,索性就開店。”

本來新年難得穿上新衣新褲來店里,最后都要換衣做起生意。

“結果每年新年都做生意,根本沒有得休息。”

而且這一天,往往特別多客人喝“霸王茶”。

許多人喝了茶就直接走了,他母親總是說:“新年不好跟別人追錢”,所以連錢也不收,白忙一場。

“我們抗議了很多年,母親才同意讓我們不用初二回去拜神,等到初三初四才回去。”

秋傑巴剎小檔案

建造于1955年,迄今已有60年歷史。

儘管名為秋傑路巴剎,所在地卻是在拉惹阿郎路(Jalan Raja Alang)

1969年5月13日,我國爆發種族衝突事件,地點就在秋傑地區一帶,當時秋傑巴剎也受牽連。

曾是秋傑區、17樓(Pekeliling)、文良港一帶華人重要的市集,並曾經發生4度火災,燒毀部份攤位和居部建築物。

今天依然有許多華族小販在里頭經營小買賣,許多已經傳承了兩三代。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