販販之佼(第6篇).用料新鮮.又香又滑 矮仔炒粿條 夠火候
報導:和觀娣
攝影:劉觀發
登場人物:勞勿明光粿條攤譚柏明
“矮仔”在勞勿華社是一個家喻戶曉的人物,幾乎人人,包括普通市民、販夫走卒及達官貴人,包括前旅遊部長丹斯里黃燕燕,及數位擁有拿督勛銜的領袖,都吃過他的鮮蚶炒粿條。
外號“矮仔”,現年71歲的譚柏明受訪時透露,他在上世紀1960年代初期,由霹州怡保搬到勞勿雙溪蘭新村從事小販,售賣燒鴨、叉燒及雜飯等生意。婚后,搬出勞勿市區居住,曾在有美利戲院前售賣一段時期“淥淥”。
打算交棒兒子
他說,35年前,在兒子剛出世一個月時,他決定改賣鮮蚶炒粿條,一炒就炒了35年。倆夫妻一條心,男主外,女主內,不但養大2名子女,還在武吉公滿買了一塊屋地,建立起溫暖家園,一家4口也搬到該處定居。
“2名子女都已結婚多年,目前共有7名內外孫。家境過得去,兒子譚志光也出來攤子幫忙,生意不錯,維持三餐不成問題。唯一遺憾是多病的妻子在前幾年逝世,無法多享幾年含飴弄孫的晚福。”
“我讀書不多,靠一雙手,養大一對子女,子女也很孝順,覺得很滿足。目前,女兒已遠嫁霹州,只有兒子跟在身邊,因此,我打算做多幾年就退休,把攤子交給兒子打理。”
譚柏明說,他及兒媳3人,每天必須花四、五小時準備食材,才能在傍晚7時開攤做生意。
他認為,其鮮蚶炒粿條廣受歡迎,是用料新鮮,加上使用名牌花生油及火候控制得宜,功多藝熟,才能炒出一碟又一碟香噴噴的粿條。
最難忘體驗喜怒哀樂
譚柏明指出,在長達35年的炒粿條生涯中,最難忘的4件事,包括有喜怒哀樂。
他說,喜的是,有2名洋人,點了2碟鮮蚶炒粿條,吃后頻呼“VERY GOOD”,找剩的零錢,還當著“貼士”送給他。
“怒的是,數名印裔男子,因等得不耐煩,出言恐嚇,恫言縱火燒掉我的攤子,其中一名還推翻桌子。為了養妻活兒,我雖很憤怒,但卻敢怒不敢言,被迫忍氣吞聲。”
“哀的是,年前在勞勿舊警局訂了一間雙層店屋,因收入不穩定,沒有薪水單,無法獲得銀行貸款而告吹。”
譚柏明說,樂的是,7名來自實兆遠的顧客,被他詢及味道如何時,從碟子上的粿條都吃得一乾二淨,就可知道答案。
譚柏明的“明光粿條攤”,位于勞勿亞發海鮮酒家前面。營業時間由晚上7時至11時。每碟售價,由35年的70仙,起到目前的4令吉80仙。
顧客群老中青
勞勿高州會館婦女組主席李淑萍指出,她從小就吃“矮仔”鮮蚶炒粿條長大。一家三代人,包括家姑、她與丈夫及孩子們,都喜歡吃。
她說,炒粿條到處都吃得到,唯獨“矮仔”炒的粿條與眾不同,很香滑。有時,到酒家吃過晚餐,出來嗅到炒粿條的香味,垂涎欲滴,還可再吃一碟。
“自從國內一家電視台,年頭訪問“矮仔”的報導播出后,原已火紅的生意,更應接不暇,以致倆父子及一名助手都忙得不可開交。而顧客至少必須等半小時,或一小時以上,才能吃到一碟炒粿條。”
李淑萍說,她本身常親自到攤口下訂,然后去做其他事情,一小時后才去將打包的炒粿條拿回家享用,否則須坐著枯等一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