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若鵬:雜亂有章──滿天神佛 舞台劇 | 中國報 China Press

周若鵬:雜亂有章──滿天神佛 舞台劇

詩人,卻不安分于寫詩,科技創業、魔術舞台均有所涉。雜七雜八,然自有文章。

我在馬來西亞最早看過的中文音樂劇是《天心月圓》,當時是楊偉漢主演。我是門外漢,沒太喜歡。后來不知是不是朋友圈子小,聽到過的諸如《文成公主》、《寶鏡》、《觀音菩薩》、《釋迦牟尼》、《玄奘》等甚有規模的表演,都和佛教脫不了關係。我全不喜歡。



不是不喜歡佛教(喜亦空,惡亦空),而是不喜歡表演內容和操作方式。不是劇本不好、音樂不好、舞蹈不好、演員不好,而是往往“不需要做得很好”。為什麼?因為老闆是佛祖,誰敢隨便批評?

首先不敢批評的是贊助商和投資者。不管黑道白道,都有罪要贖,劇組拿著弘揚佛法的劇本來敲門,如何不開門迎接?巨賈大概沒六十都五十歲了吧?再過個二十年就要去見大老闆了,趁現在多累積些分數。

曾有人對我說,辦宗教音樂劇比其他類型的更容易籌錢,我猜想是因為投資者考量的不是藝術元素,而且宣傳和票房幾乎都有保證。這是弘揚佛法的演出呢!報章能不宣揚?你能不略盡綿力在面子書上多分享幾次?多買幾張票?多賣幾張票?我等凡夫每個人都有罪要贖,自覺義不容辭。到時候去看,盡量全心投入,流淚鼓掌。結束后四處找演員合照,阿彌陀佛。這些難道不是好事?當然是好事,弘揚佛法怎能說不是好事?



但對表演藝術來說,我就不確定這是好事。這類作品不容易給觀眾震撼,刺激思考,因為人物的故事大家相當熟悉,內涵的訊息無論是行善、慈悲還是因果,也是必然的事,除了在視覺和音樂效果下工夫,難有驚喜。就像你老媽子又對你說教一樣,還是那一套,就算她把說辭譜上曲子唱給你聽,還是那一套,總是美好的、正確的、無可爭議的。看這樣的演出很像週日禮拜,沒有人敢批評牧師沉悶,或質問那些讚美主的中文歌詞到底是哪個半桶水翻譯的?就靜靜聽、一起唱,想著上帝的完美,不要想凡人作品的缺陷。

當觀眾席間坐的都是信徒,誰又能給宗教音樂劇藝術層面客觀的批評呢?老掉牙的劇情、印象模糊的主旋律、錯誤走調的歌詞,通通在佛光普照下被原諒了。

這真也無可奈何,市場要這樣的東西,財主肯支持這樣的東西,我們就只有消化這樣的東西。本地英文音樂劇內容相對開闊,不也因為觀眾接受和支持?但通常也是開開心心的正面訊息,要像《Into the Woods》、《Sweeney Todd: The Demon Barber of Fleet Street》這般深沉黑暗的作品很少見。其實這類內容震撼更大,因為我們的內心都不很光明,倒不如偶爾把髒東西挖出來,誠實對著看。

宗教劇還做嗎?當然做,如果市場模式若此,就該順應市場,大老闆要繼續弘揚佛法,小老闆繼續出錢支持,然后劇組從中創新。比如,不要再說割肉喂鷹多偉大,不如說說老鷹吃了佛陀的肉,以后又如何?不要再說觀音普度眾生多偉大,我們知道了,不如說說妖精怎樣和菩薩對著幹,當然最后還是得被感化或消滅。不要老是做古裝劇,難道現代完全沒有佛教的故事?

滾滾紅塵,能說的故事太多了。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