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對外勞的刻板印象,就是視他們為製造社會麻煩的外來者,因此對執法單位取締非法外勞都喊好,實際上,製造麻煩的只是一部分外勞,而且也不是所有人都對外勞有偏見,一些人甚至把外勞當作“財神爺”。
不久前,大山腳高峰城廣場商家就投訴執法單位頻密拉隊到商場取締外勞,導致9成客源依靠外勞的他們,生意大幅度滑跌一半,他們甚至為外勞向執法單位求情,要求別再刁難。
其實,很多建築商、農牧業、廠商、飲食業者等,都是依靠外勞才能發展成今日規模,沒有這些外勞,我國經濟如何運作還真是一個大問題。
筆者曾訪問各領域業者,他們認為,雖然無可否認,有一小部分外勞是害群之馬,但大部分外勞都是在默默耕耘,甚至比本地人更刻苦耐勞。撇開外勞身分,他們打拼的精神值得敬佩。
消除歧視
人權委員會主席丹斯里哈斯米早前也曾指,民眾應該使用更恰當的字眼,形容持有證件進入我國的勞工。他也希望國民,能夠消除對外勞的歧視和對外勞存在的刻板印象。
其實,很多本地年輕人都喜歡到歐美或澳洲國家背包旅行,邊玩邊打工,雖然不是跳飛機打工,但其實講難聽一點,也一樣可以稱之為“外勞。”
筆者相信,那些喜歡到外國邊旅遊邊打工的大馬人民,也不希望自己到了那邊,被人當作可惡的外敵般對待。
一味地認為外勞只是製造問題的一群,並不正確,因為我國就是依靠外勞的勞力,來發展及維持國家的經濟成長。
是我們需要外勞在先,總不能要他們出力后,就要把他們當犯人,這是過河拆橋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