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以勒:希望与绝望的循环 | 中国报 China Press

张以勒:希望与绝望的循环

希望中隐含绝望,绝望中带着希望。希望过后,绝望总是突然降临;绝望当中,希望也往往在你想放弃时出现。希望与绝望的反复循环,大概就是那些在中国推动民主、人权、宪政、言论自由的人们,常有的感受。



前央视记者柴静的雾霾纪录片《穹顶之下》,就是一个最新的例子。纪录片轰动中国社会,在发布48小时后播放就超过2亿次。网络排山倒海的议论、分享和转载,如入疯狂状态,堪称中国版的“裙子到底是蓝黑还是白金”现象。

柴静以个体(当然她不是普通的个人)行为涉入公共事务,而且片子措辞煽情强烈,矛头直指体制的利益集团——以当前中国现实而言,真可用“石破天惊”四字形容之。

但是,原本还得到掌权者和官方媒体护航助推的《穹顶之下》,在短短不到3天后,转眼就遭到中国言论审查机制的遏止,关于这部纪录片的讨论受到打压。正如BBC中文网一篇特稿所言,柴静及其《穹顶之下》,“从冲上云霄,到走下神坛,总共就两天时间”。



总是昙花一现

数十年以来,中国政治改革似乎就在重复上演这样一幅景象——希望总是昙花一现,今天看来一片光明,因此你对明天充满期望,以为中国大陆的民主宪政终于出现某些实质的进展,但是到了明天你又突然发现一片黑暗,仿彿昨日什么都不曾发生过。

任何改革的承诺都无法给人们一个明确的保质期,如同一部电影,好口碑不一定换来好票房,好票房又不一定换来奖项,而即便命运对这部电影眷顾得异乎寻常,口碑、票房和奖项都让它赢尽了,它也可能在毫无预兆的情况下被当权者宣布为禁片。

因此出场的角色,只能在当权者所划定的舞台里,在当权者所指定的时限内,演好自己的戏份,最后美丽退场;除非你已经准备好面对跳出舞台、超时演出的一切后果。在这个框架里,无论你是芮成钢还是柴静,即使两者的人格道德和价值信念乃是天渊之别,甚至命运也各走极端,但在政权的眼里,也许并无明显区别。

当政权的最高原则乃是政权本身,政权的终极目的亦是政权本身,那么任何改革的幅度皆取决于政权所允许的尺度,任何希望的周期也由政权去设定。


*本网站有权删除或封锁任何具有性别歧视、人身攻击、庸俗、诋毁或种族主义性质的留言和用户;必须审核的留言,或将不会即时出现。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