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肯:啃日子──Tropfest東南亞短片節講座有感 | 中國報 China Press

方肯:啃日子──Tropfest東南亞短片節講座有感

新山人,自由文字工作者,現居吉隆坡。生命太短,樂子太多,立志玩到最后一口氣。

一月末,到檳城赴Tropfest東南亞短片節之約。配合短片節,主辦單位舉辦了影視講座,邀請了影視界的工作者分享個人心得,並和現場出席者交流。



《300勇士:帝國崛起》男主角Sullivan Stapleton的出現,令現場不少觀眾歡呼。或許是我沒看這部電影的關係,只能一臉茫然站在一旁,看年輕學子湧上前和男星合照。我和S先生四目交投時,S先生看著我僵滯了兩秒。我有些尷尬,對方畢竟是特別受邀的貴賓,我這個路人也應該一笑表示歡迎,但我的眼神是空洞的,表情如一張白紙,一大早,精神實在不佳,有些失禮。

雖然出席講座的都是短片愛好者,但發問的問題與娛樂記者不相上下:“你為什麼會演戲?”“如果有一部片子需要你改變自己,如《The Machinist》裡的Christian Bale那樣減去60磅,你會接受嗎?”

多數時候,我感覺到有些問題是為了問而問,大家似乎都不太在乎答案,而嘉賓仍認真且有禮貌地回答問題,然后巧妙地跳出問題,說些有關自己專業的事情,真不容易。



另外一位到場的是新加坡諧星Kumar,談起在言論自由特別受限制的環境內,他在夾縫中挑戰禁忌,並承受印度族群在影藝圈裡不平等的待遇,以自嘲、幽默取代了嚴肅的控訴,這應該是這個時代需要學習的一種藝術吧!

講座會的壓軸人物是國際知名攝影師杜可風。杜可風在我的印象裡,是說華語和粵語的外國人,不自覺有點不習慣眼前的他口操英語,不禁心想:“你在假裝說英語吧?”

他臉泛微紅,看似喝過酒,不修邊幅,說話時低頭來回踱步,撫著下巴的鬍子,像一尊永遠在思考的希臘神像,儼然是哲學家模樣,似乎是他創造了藝術,也似藝術創造了他。

杜可風只拋出自己的想法,從不表達任何方法。藝術沒有方法,那是不經大腦產生的。

“電影院裡,永遠只有三個人:一個是攝影機后的人,一個是熒幕前的人,以及攝影機裡的人。”杜可風的話音似低吟又似喃喃自語,縈繞在午后的活動大廳裡。

入圍短片于晚間的舊關仔角放映,觀眾在草場上席地而坐。柬埔寨的短片題材多關注苦難中的兒童,而從各題材明顯反映了各國民情與社會面貌。

然而好的影片,無論長短,關鍵都回到故事本身,緊緊連繫著杜可風之前提到的三個人:攝影師、演員和觀眾。這大概就是一部好片子的基本元素吧。

注* 欲知16部入圍短片的詳情,可瀏覽:http://tropfest.com/sea/film/2015-finalists-tropfest-sea/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