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以勒:希望與絕望的循環 | 中國報 China Press

張以勒:希望與絕望的循環

希望中隱含絕望,絕望中帶著希望。希望過后,絕望總是突然降臨;絕望當中,希望也往往在你想放棄時出現。希望與絕望的反復循環,大概就是那些在中國推動民主、人權、憲政、言論自由的人們,常有的感受。



前央視記者柴靜的霧霾紀錄片《穹頂之下》,就是一個最新的例子。紀錄片轟動中國社會,在發佈48小時后播放就超過2億次。網絡排山倒海的議論、分享和轉載,如入瘋狂狀態,堪稱中國版的“裙子到底是藍黑還是白金”現象。

柴靜以個體(當然她不是普通的個人)行為涉入公共事務,而且片子措辭煽情強烈,矛頭直指體制的利益集團——以當前中國現實而言,真可用“石破天驚”四字形容之。

但是,原本還得到掌權者和官方媒體護航助推的《穹頂之下》,在短短不到3天后,轉眼就遭到中國言論審查機制的遏止,關于這部紀錄片的討論受到打壓。正如BBC中文網一篇特稿所言,柴靜及其《穹頂之下》,“從衝上雲霄,到走下神壇,總共就兩天時間”。



總是曇花一現

數十年以來,中國政治改革似乎就在重複上演這樣一幅景象——希望總是曇花一現,今天看來一片光明,因此你對明天充滿期望,以為中國大陸的民主憲政終于出現某些實質的進展,但是到了明天你又突然發現一片黑暗,仿彿昨日什么都不曾發生過。

任何改革的承諾都無法給人們一個明確的保質期,如同一部電影,好口碑不一定換來好票房,好票房又不一定換來獎項,而即便命運對這部電影眷顧得異乎尋常,口碑、票房和獎項都讓它贏盡了,它也可能在毫無預兆的情況下被當權者宣佈為禁片。

因此出場的角色,只能在當權者所劃定的舞台裡,在當權者所指定的時限內,演好自己的戲份,最后美麗退場;除非你已經準備好面對跳出舞台、超時演出的一切后果。在這個框架裡,無論你是芮成鋼還是柴靜,即使兩者的人格道德和價值信念乃是天淵之別,甚至命運也各走極端,但在政權的眼裡,也許並無明顯區別。

當政權的最高原則乃是政權本身,政權的終極目的亦是政權本身,那么任何改革的幅度皆取決于政權所允許的尺度,任何希望的週期也由政權去設定。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