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見聞‧安慰人,要找對時間!
報導:譚絡瑜
圖:受訪者提供
我們又該如何陪伴失去所愛的人?
台灣知名咨商心理師、悲傷療愈專家蘇絢慧,曾任醫學中心社會服務室與安寧療護臨床社工師、協談中心咨商心理師,前後經歷13年。
她目前是獨立執業心理師,特別聚焦在失落經驗探索與悲傷轉化、自我情感滋養照顧與生命傷痛療愈的主題上,舉辦各類工作坊、演講與社會哀傷文化改善的宣導活動。
有感去年台灣和大馬都經歷了幾次災難、意外,很多人需要學習以正確的態度來應對沉重痛苦。蘇絢慧本月再度來馬舉辦兩場以失落和陪伴主題的講座。
講座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關於如何陪伴經歷失落的人,第二部分是如何照顧自己及進行自我療癒,內容對應她之前出版的書《當傷痛來臨時,陪伴的修煉》與《其實你沒有學會愛自己》。
失去至親的人,震驚可以長達一年,往往需要兩三年才能接受對方已經不在的事實,知覺慢慢恢復,痛苦感反而加深。MH370受害者的遺體遲遲未找到,家屬更不可能接受失聯旳事實,內心一直在掙扎拉扯,更需要親友和大眾的特別關懷。
時間不對,激勵話白講!
處理失落和哀傷,要先抒發情緒壓力,如果痛苦一直抑制在大腦里,壓力會導致身心失調、情緒劇烈改變。
她指出,華人習慣把壓力抑制,因為身邊人叫我們不要哭。在喪禮上要釋放情緒時,別人說:哭有什麼用,能解決問題嗎?在FB上抒發情感,別人叫我們不要多想。抒發管道被封鎖,內在感受想法未能真實表達,傷痛就無法處理和療癒。
安慰人出發點雖好,但要看時間和歷程,時間點不對,說再多激勵話語也沒用,反而造成反效果。她提醒,我們必需先整理自己的情緒,先照顧自己,才有能力去照顧別人。
陪伴的藝術不是一時片刻就能學會,但我們應該要知道什麼方式不要用,不要讓傷痛的人雪上加霜。
陪伴常犯的錯誤,是對在經歷傷痛的人強加責任,要對方勿倒下。一個15歲的孩子媽媽去世了,親友對他說:“你還有弟妹要照顧,一定要堅強。”一個媽媽的兒子死了,別人對她說:“你失去了一個孩子,還有另一個孩子,不要太傷心。”
此外,我們也常強加意義,迴避和掩蓋傷痛的事實。“上天不會給你無法承受的傷痛。”“傷痛是化了妝的祝福,你要接受這個祝福。”“經歷過傷痛,你會變得更好”這類的話,當事者未必能感受到。
愛自己,才會愛別人
陪伴失落的人,最重要的基礎是:同理心,以當事人為中心,而不是把他視為自己的替身和化身,當對方表達情緒時,要設身處地去體會他的處境。
她表示,我們肉眼看不到傷痛者的內心,經歷失落的心靈很脆弱,需要溫柔照顧,不能用強烈的話語。比如我們不會對著住在加護病房的重病患者說:“哭什麼?趕快堅強一點!”“起來!你在裝什麼?”
處理失落,療癒哀傷,在學習陪伴他人之前,更重要的是先照顧自己的內在,唯有懂得愛自己,我們才會去愛別人,牽著對方的手,與他一步步走出傷痛。
陪他一段,走出傷痛
去年8月,蘇絢慧來馬舉辦講座反應熱烈,她更確定大馬觀眾需要這類型講座,於是繼續在本地推廣哀傷文化活動。她將再度來大馬舉辦多場大型講座,同時舉辦工作坊。
第一場 :當傷痛來臨,陪伴的藝術
日期:3月20日 (星期五 )
時間:7:30pm~9:30pm
地點:PJ Sivik Hall
內容:人生或多或少都必經歷失落、挫折、迷惘、分離……的傷痛,當身邊的人正在經歷時,在旁的我們如何承接他們的心情?回應他們的痛苦?又如何與他們情感連結,以支持他們?
第二場 :傷痛的自我照顧及心靈修復
日期:3月21日 (星期六 )
時間:2:30pm~4:30pm
地點:PJ Sivik Hall
內容:當我們經歷了難以承受的傷痛,身心因此承受巨大壓力,而使我們自我破碎受損。傷痛過後,是一段自我修復的歷程,在這段歷程,我們如何走過?如何透過這段歷程,真正走向更好及更完整的自我?
收費 :凡樂捐20令吉,可獲得兩場講座入門票
不要鄙棄自己…《與自己和好~愛自己,重新陪自己長大》工作坊
本工作坊從我們的生命早年經驗著手,深入探索自己的生命腳本與信念,說出我們說不出的故事,並從故事中發現那些未知的自己、需要愛的自己。也面對我們曾經鄙棄與拒絕的自己,一個一個地整頓回來,擁抱回來。在擁抱的歷程中,經歷與自己的重新接觸,情感連結,滋養關注等等歷程,以愛重新陪自己長大一次,也成為自己內心最重要的內在父母,學會關照與愛護自己。
日期:3月22日(星期日)至24日(星期二)
工作坊費用:990令吉一個人(收費含三天午餐 )
時間 :9:30am~5pm
地點:Samadee Studoi 靜心軒 6-1, Block 4, Jalan Jalil Jaya 4, Kuala Lump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