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農我濃‧金融碩士生獲獎學金研發 用咖啡渣種蠔菇

報導:蘇蓮珍

(新山10日訊)咖啡渣也能種出一把把“小雨傘”!

金融碩士生不務正業,埋頭研究用咖啡渣種菇,身邊的朋友和菇農都覺得他瘋了。

當他萬念俱灰,準備放棄之際,卻意外獲得美國史丹佛大學頒來獎學金,讓他再見曙光。

來自哥打丁宜的謝世超(33歲)告知《中國報》,他與三四名朋友自2012年起,便投入這項新式種菇法,前后虧損約30萬令吉。

技術有待改良

他說,雖然菇可在咖啡渣裡生長,可是仍有許多技術還有待研究和改良,須達到工業標準的出產率,才算真正成功。

他四處發表這項研究,希望獲得專家提點支援,讓咖啡渣能替代木屑,成為更環保的種菇法。

“我從大馬走到東南亞各國,再走到台灣、香港,都把我拒于門外。”

他說,直到2013年底,他發現美國史丹佛大學首次設立社會創新技術獎學金,他放膽一試,竟獲得對方頒發獎學金,他也是東南亞唯一一人。

謝世超種植的是大馬人常吃蠔菇,他說,初時發現咖啡渣成功種出菇時,便興奮地建議農友,改用咖啡渣取代木屑。

“當時沒想到,改用咖啡渣種植后,有一半的作業程序需改變,也無法確保菇產量的穩定性,更達不到工業標準。”

就這樣,他的建議被農友們全面否決,他也陸續發現許多解不開的技術問題,感覺受挫。

尤其謝世超曾拿這項研究,參加新加坡大學舉辦的創新獎時,獲得3名評判的無情的否決,他的信心跌入谷底。

直到史丹佛大學來信肯定他的研發,他才重燃希望,今年農曆新年前夕,他又收到大學教授的推薦信,有望前往美國參與3個月的科技概念特訓營。

目前技術產量波動大

有時一天收成150公斤蠔菇,有時兩週完全沒有動靜,咖啡渣種菇產量波動大。

謝世超透露,目前,其所研發種植出的咖啡渣菇,平均計算,產量只是工業標準的一半,要是能讓咖啡渣菇達到80%工業標準的生產率,便可持續發展。

他說,使用咖啡渣種菇,等于改變菇的天性,具相當大的挑戰。

例如他使用的咖啡渣是廚余咖啡渣,其來自不同咖啡種類所含成分,還有有別于木屑所產生的病理問題如白菌,都須仔細研究。

他估計要成功研發此種植法,尚須8至10年時間,即使失敗了,他也覺得凡走過必留痕跡,可讓自己未來面對更多挑戰。

技術或從馬遷至美

咖啡渣種菇技術,或從大馬遷至美國!

謝世超說,自獲得美國史丹佛大學獎學金后,美國方面對于咖啡渣種菇技術甚感興趣,並願意給予資金和技術上的援助,這也令他很心動。

“美國西岸一直是創新科技的發源地,大膽接受創新研究,即使失敗了也當作取經驗,不似亞洲趨于保守,著重于眼見的短期效益。”

他坦言,一旦接受美國方面的資助,其菇場便得搬到美國,因此目前他正與美國方面談著詳情,希望夢想成真。

大量砍伐樹木破壞環境

種菇須大量砍伐樹木,對環境造成傷害!

日本人和中國人最愛吃菇,大馬人吃菇量也不少。

謝世超說,食用菌(可吃的菇)只會長在死的樹干上,在生態系統上,可作最后一環的繁殖,讓大自然資源不會被浪費。

可是,當要大量產菇,便須要許多“死木”,砍伐樹木便成為最直接的做法,尤其在一些國家情況相當嚴重。

“不能說森林砍伐都是種植菇類所造成,但它肯定是因素之一。”

他指出,由于自己愛吃菇,又住在哥打丁宜鄉鎮,父母也曾務農,所以便萌起使用較環保替代品,取代死木或木屑種植菇類,希望響應環保,減少天災。

蠔菇帶淡淡咖啡香

咖啡渣種出的蠔菇,帶有淡淡的咖啡香。

謝世超說,他曾嘗試用椰渣、油棕葉子種菇,都沒有成功,唯有咖啡渣讓蠔菇冒了出來,所以他便開始研究這種植法。

目前,其位于油棕園處的菇農場不到半畝地,種植量不多,但開始有銷售給小批發商。

他說,咖啡渣種出來的蠔菇,與木屑種出的沒有太大差異,只是顏色稍暗,細聞還有咖啡香,成本差距也不大。

他笑言,家人、員工和客戶吃過其種出來的咖啡渣菇,也都讚口感好。

市场脉搏
更多
看影音热议更多
健康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