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麻坡開埠之父後裔(下篇) 苦學華文說潮州話 沙禮柏朗力薦《三國演義》 | 中國報 China Press

專訪麻坡開埠之父後裔(下篇) 苦學華文說潮州話 沙禮柏朗力薦《三國演義》

獨家報導:黃春梅
獨家攝影:張來星
(新山10日訊)拿督沙禮柏朗經過一番寒窗苦讀,終懂得說潮州話、看華文字、畫中國畫,還極力推崇《三國演義》,認為是當官者必看的好書!



在柔佛蘇丹阿布峇卡建制的港主制度下,大批中國移民前來柔佛開闢園地,種植甘蜜及胡椒,而作為首批駐柔佛的官員,沙禮柏朗可謂一腳踢,包攬多項工作,當中就包括法庭訴訟工作。

當時在阿布峇卡的推動下,柔佛已在港主制度下開發了20條河流,所以有關于金錢往來的問題也頻被帶上法庭,相信沙禮柏朗為方便于工作,開始學習華文。

根據沙禮柏朗的自傳,他在一封寫給印尼籍華裔記者好友那天筆(譯音)的信中披露,自己于1861年開始聘請名為謝亞成(譯音)的老師學習華文書信往來,卻吃盡苦頭,想要回頭已太難。



“華文字的創建,可說是完全與世上任何種族的書寫系統都不同,要學習實在太難,但已走到這一步,回頭太難,所以我只有硬著頭皮往前衝,每個早上花2小時學習,晚上再2小時。”

“終于在苦學2年后,我可以以潮州話說話和書寫(當時港主多為潮州人),也可以在不用翻譯員的情況下,審查以華文書寫的賬目,也不用再依靠華文抄寫員寫簡單書信。”

雖然當初被學華文折磨不已,但學成后的沙禮特別喜歡華文名著,並極力推崇《三國演義》,認為它極具價值,而相信當時的版本為文言文,可見他的華文造詣已相當高。

“當中的暗喻及寓言,效忠王室的官員都應一聽。”

作為蘇丹心腹,又熟悉華文,沙禮曾于1883年陪同殿下出巡中國及日本,另也有史料說他將舞龍藝術帶進峇株巴轄。

扇子作畫 送華人朋友

華人朋友愛將沙禮柏朗在扇子上的畫作轉送他人,看得開的沙禮柏朗則目謙“不是我畫得很漂亮,而是有他族模仿華族的藝術,讓朋友們覺得值得宣揚”。

充滿藝術細胞的沙禮柏朗,在學習華文之餘,也學習中國畫──即常在扇子上見到的山水或花鳥畫,另他也學會彈奏楊琴及笙等中國樂器。

他因此常在扇子上作畫,送給華人朋友,結果他們甚至把它送給遠在中國的朋友,但沙禮柏朗在寫給那天筆的信中笑言,這並非因他畫得特別漂亮,而是其他種族模仿他們的文化,讓他們覺得驕傲。

他也透露,在掌握中華文化后,他的生活更加豐富,結交了很多華人朋友,這讓他在公務上無往不利,也發現了許多秘密。

“在政府事務上,華人都很相信我,而他們也覺得受尊重。”

樣樣精通 媲美諸葛亮

沙禮柏朗熱愛《三國演義》,也仿若里頭的靈魂人物諸葛亮,樣樣精通!

不只如此,他效忠君主的精神,也和諸葛亮如出一轍,絕對是諸葛亮在《后出師表》中言明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之另一示範,而除了祖宗們代代侍奉君主,沙禮柏朗的兒子、孫子及曾孫也同樣在王室工作,傳為佳話。

在那個教育程度異常低的年代里,沙禮柏朗的優秀更是難得。

他既是政治家與軍事家,也是數學家、探險家、測量家、制圖家、航海家、音樂家,其中在音樂方面的造詣,從他精通各種華族樂器里得到印證。

因為熱愛音樂,他將源自阿拉伯的音樂藝術Ghazal帶到柔佛各縣,據其曾孫拿督阿里猜測,也許是因為開荒工作沉悶,當時又沒有諸如電視的娛樂工具,曾祖父唯有靠音樂解悶。

后來沙禮柏朗宣揚Ghazal的精神,由孫子慕沙,也就是阿里的父親發揚光大,后者也被喻為柔佛Ghazal之父。

柔佛史上首場家族戰爭
1879年利民達掀開戰幔

我國歷史上著名的利民達戰爭,爆發于1879年,導因為統治麻坡的蘇丹阿里駕崩后,並未將王位傳給長子東姑阿郎,而是11歲的兒子東姑馬末,這讓東姑阿郎極為不滿;同時他也對海峽殖民地總督因這場糾紛而把麻坡暫交給蘇丹阿布峇卡管理,感到不滿。

東姑阿郎因此要親信東姑農及東姑馬向人民散播不實消息,以取得人民的支持,並說服多名將領臣服于他,后即發動攻打利民達,揭開這場被喻為柔佛史上首場家族戰爭的戰幔。

蘇丹阿里原為第十九任柔佛蘇丹,但他因不理政務、債台高築及且愛花錢,而淪為傀儡君主,實權掌握在天猛公依布拉欣(阿布峇卡之父)手上。

1855年,蘇丹阿里被迫將王位讓給依布拉欣,以換取每月的津貼,並退守麻坡,只獲當地管理權,將柔佛其它地方拱手讓給后者。

利民達 作戰建功

史上聞名的利民達戰爭,沙禮柏朗為柔佛王室戰勝的關鍵功臣之一,並在自傳中親筆詳述作戰細節!

沙禮柏朗于1879年12月2日接獲政府指示,率隊協助蘇丹親信翁姑阿末反擊東姑阿朗的挑釁。

當時柔佛御林軍仍未成立,所有軍備皆在柔佛總警長的管理中。

在與翁姑阿末協商后,沙禮柏朗于12月12日帶著10名將領及500名士兵,出發到杜順德達,並在那里駐扎(離敵軍基地僅1英里處),結果遭敵軍攻擊,還好他早已在駐扎處附近安置士兵埋伏。

“接下來幾天,戰爭正式開始,但這不像歐洲人逼近彼此的作戰方式,馬來人在戰爭方面膽小許多,大家相互等待並躲藏,即使槍聲此起彼落,像華人在大節日放鞭炮一樣,但那只是徒勞無功地浪費彈藥,除非有人命中注定要受難。”

“但這種戰爭的好處,就是不會有太多人命傷亡。所以戰爭不能急,畢竟人命關天。”

足智多謀 攻克敵營

沙禮柏朗足智多謀,堪稱一代將領。

沙禮柏朗帶隊在杜順德達駐扎的一星期里,戰事毫無進展,雙方傾向防守,直至12月20日,其軍隊成功往敵營邁進一步,在名為巴當朱里之地,即離敵營200呎處建立另一個駐扎處,但因果樹及森林阻擋,雙方都看不到對方的駐扎處。

自此后敵軍不再出來進攻,即使沙禮柏朗軍隊發動攻勢,他們也不為所動,只牢牢地守在駐扎處反擊,以致沙禮柏朗軍隊死傷慘重。

沙禮柏朗痛定思痛后,發現敵軍弱點,因此指示將領暫時停火不再進攻,因那只是浪費彈藥,並著手另一個行動計劃。

他于12月28日指示兵士砍竹並將它們捆綁成一人可輕易舉起的大小,並製了200多個竹捆。

隔日下午4時,他即下令300名士兵假裝進攻,測試敵軍是否敢前進,結果對方一樣只敢在原地牢守,而他則趁亂指示50名士兵開了一條往敵營的小路,好讓他們可以從駐扎處進退自如。

30日飄著細雨的凌晨,行動正式開始,沙禮柏朗軍隊成功在離敵營150呎處立起竹捆牆防御,並于清晨開始轟炸,顯然敵軍正在熟睡中,直到沙禮柏朗軍隊的大炮發了五六次彈藥后,他們的戰鼓才響起。

結果,竹捆牆的確起了作用,敵軍子彈都無法穿越,為沙禮柏朗軍隊在此役中獲勝貢獻良多。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