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麻坡开埠之父后裔(下篇) 苦学华文说潮州话 沙礼柏朗力荐《三国演义》 | 中国报 China Press

专访麻坡开埠之父后裔(下篇) 苦学华文说潮州话 沙礼柏朗力荐《三国演义》

独家报导:黄春梅
独家摄影:张来星
(新山10日讯)拿督沙礼柏朗经过一番寒窗苦读,终懂得说潮州话、看华文字、画中国画,还极力推崇《三国演义》,认为是当官者必看的好书!



在柔佛苏丹阿布峇卡建制的港主制度下,大批中国移民前来柔佛开辟园地,种植甘蜜及胡椒,而作为首批驻柔佛的官员,沙礼柏朗可谓一脚踢,包揽多项工作,当中就包括法庭诉讼工作。

当时在阿布峇卡的推动下,柔佛已在港主制度下开发了20条河流,所以有关于金钱往来的问题也频被带上法庭,相信沙礼柏朗为方便于工作,开始学习华文。

根据沙礼柏朗的自传,他在一封写给印尼籍华裔记者好友那天笔(译音)的信中披露,自己于1861年开始聘请名为谢亚成(译音)的老师学习华文书信往来,却吃尽苦头,想要回头已太难。



“华文字的创建,可说是完全与世上任何种族的书写系统都不同,要学习实在太难,但已走到这一步,回头太难,所以我只有硬著头皮往前冲,每个早上花2小时学习,晚上再2小时。”

“终于在苦学2年后,我可以以潮州话说话和书写(当时港主多为潮州人),也可以在不用翻译员的情况下,审查以华文书写的账目,也不用再依靠华文抄写员写简单书信。”

虽然当初被学华文折磨不已,但学成后的沙礼特别喜欢华文名著,并极力推崇《三国演义》,认为它极具价值,而相信当时的版本为文言文,可见他的华文造诣已相当高。

“当中的暗喻及寓言,效忠王室的官员都应一听。”

作为苏丹心腹,又熟悉华文,沙礼曾于1883年陪同殿下出巡中国及日本,另也有史料说他将舞龙艺术带进峇株巴辖。

扇子作画 送华人朋友

华人朋友爱将沙礼柏朗在扇子上的画作转送他人,看得开的沙礼柏朗则目谦“不是我画得很漂亮,而是有他族模仿华族的艺术,让朋友们觉得值得宣扬”。

充满艺术细胞的沙礼柏朗,在学习华文之余,也学习中国画──即常在扇子上见到的山水或花鸟画,另他也学会弹奏杨琴及笙等中国乐器。

他因此常在扇子上作画,送给华人朋友,结果他们甚至把它送给远在中国的朋友,但沙礼柏朗在写给那天笔的信中笑言,这并非因他画得特别漂亮,而是其他种族模仿他们的文化,让他们觉得骄傲。

他也透露,在掌握中华文化后,他的生活更加丰富,结交了很多华人朋友,这让他在公务上无往不利,也发现了许多秘密。

“在政府事务上,华人都很相信我,而他们也觉得受尊重。”

样样精通 媲美诸葛亮

沙礼柏朗热爱《三国演义》,也仿若里头的灵魂人物诸葛亮,样样精通!

不只如此,他效忠君主的精神,也和诸葛亮如出一辙,绝对是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言明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另一示范,而除了祖宗们代代侍奉君主,沙礼柏朗的儿子、孙子及曾孙也同样在王室工作,传为佳话。

在那个教育程度异常低的年代里,沙礼柏朗的优秀更是难得。

他既是政治家与军事家,也是数学家、探险家、测量家、制图家、航海家、音乐家,其中在音乐方面的造诣,从他精通各种华族乐器里得到印证。

因为热爱音乐,他将源自阿拉伯的音乐艺术Ghazal带到柔佛各县,据其曾孙拿督阿里猜测,也许是因为开荒工作沉闷,当时又没有诸如电视的娱乐工具,曾祖父唯有靠音乐解闷。

后来沙礼柏朗宣扬Ghazal的精神,由孙子慕沙,也就是阿里的父亲发扬光大,后者也被喻为柔佛Ghazal之父。

柔佛史上首场家族战争
1879年利民达掀开战幔

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利民达战争,爆发于1879年,导因为统治麻坡的苏丹阿里驾崩后,并未将王位传给长子东姑阿郎,而是11岁的儿子东姑马末,这让东姑阿郎极为不满;同时他也对海峡殖民地总督因这场纠纷而把麻坡暂交给苏丹阿布峇卡管理,感到不满。

东姑阿郎因此要亲信东姑农及东姑马向人民散播不实消息,以取得人民的支持,并说服多名将领臣服于他,后即发动攻打利民达,揭开这场被喻为柔佛史上首场家族战争的战幔。

苏丹阿里原为第十九任柔佛苏丹,但他因不理政务、债台高筑及且爱花钱,而沦为傀儡君主,实权掌握在天猛公依布拉欣(阿布峇卡之父)手上。

1855年,苏丹阿里被迫将王位让给依布拉欣,以换取每月的津贴,并退守麻坡,只获当地管理权,将柔佛其它地方拱手让给后者。

利民达 作战建功

史上闻名的利民达战争,沙礼柏朗为柔佛王室战胜的关键功臣之一,并在自传中亲笔详述作战细节!

沙礼柏朗于1879年12月2日接获政府指示,率队协助苏丹亲信翁姑阿末反击东姑阿朗的挑衅。

当时柔佛御林军仍未成立,所有军备皆在柔佛总警长的管理中。

在与翁姑阿末协商后,沙礼柏朗于12月12日带着10名将领及500名士兵,出发到杜顺德达,并在那里驻扎(离敌军基地仅1英里处),结果遭敌军攻击,还好他早已在驻扎处附近安置士兵埋伏。

“接下来几天,战争正式开始,但这不像欧洲人逼近彼此的作战方式,马来人在战争方面胆小许多,大家相互等待并躲藏,即使枪声此起彼落,像华人在大节日放鞭炮一样,但那只是徒劳无功地浪费弹药,除非有人命中注定要受难。”

“但这种战争的好处,就是不会有太多人命伤亡。所以战争不能急,毕竟人命关天。”

足智多谋 攻克敌营

沙礼柏朗足智多谋,堪称一代将领。

沙礼柏朗带队在杜顺德达驻扎的一星期里,战事毫无进展,双方倾向防守,直至12月20日,其军队成功往敌营迈进一步,在名为巴当朱里之地,即离敌营200呎处建立另一个驻扎处,但因果树及森林阻挡,双方都看不到对方的驻扎处。

自此后敌军不再出来进攻,即使沙礼柏朗军队发动攻势,他们也不为所动,只牢牢地守在驻扎处反击,以致沙礼柏朗军队死伤惨重。

沙礼柏朗痛定思痛后,发现敌军弱点,因此指示将领暂时停火不再进攻,因那只是浪费弹药,并着手另一个行动计划。

他于12月28日指示兵士砍竹并将它们捆绑成一人可轻易举起的大小,并制了200多个竹捆。

隔日下午4时,他即下令300名士兵假装进攻,测试敌军是否敢前进,结果对方一样只敢在原地牢守,而他则趁乱指示50名士兵开了一条往敌营的小路,好让他们可以从驻扎处进退自如。

30日飘着细雨的凌晨,行动正式开始,沙礼柏朗军队成功在离敌营150呎处立起竹捆墙防御,并于清晨开始轰炸,显然敌军正在熟睡中,直到沙礼柏朗军队的大炮发了五六次弹药后,他们的战鼓才响起。

结果,竹捆墙的确起了作用,敌军子弹都无法穿越,为沙礼柏朗军队在此役中获胜贡献良多。


*本网站有权删除或封锁任何具有性别歧视、人身攻击、庸俗、诋毁或种族主义性质的留言和用户;必须审核的留言,或将不会即时出现。
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