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衣普及‧後繼無人 還想裁縫美好未來 | 中國報 China Press

成衣普及‧後繼無人 還想裁縫美好未來

(關丹13日訊)傳統裁縫業面對成衣工業化的影響,生意訂單不如昔日般風光,使這行業面對艱難挑戰。



早期的傳統裁縫訂單,主要以縫製學生製服、男性洋服、襯衫、長褲及傳統服飾等。

本報記者今日走訪關丹馬哥打路大興洋服店,從事50年裁縫業的裁縫師父梁進枝(66歲)說,馬哥打路早在60、70年代時,是繁華商業區,每天人潮熙來攘往。

訂單銳減



“洋服訂單的生意也特別好,當年我早上7時營業至晚上10時,惟事過境遷,物是人非,如今訂單銳減,工作時間也縮短。”

“時代不同,許多老裁縫已退休,員工也減少,已有8間裁縫老店,因為后繼無人而結業。”

他說,隨著成衣越來越多,如今店裡的客源以巫裔居多,因為他們習慣量身打造傳統服飾。

“開齋節前夕,訂單特別多,惟面對員工短缺的問題,只能盡力而為,依據訂單多寡裁製衣服。”

他感嘆,縫製業的困境,如今已沒有年輕學徒繼承裁縫手藝。因為學徒至少需要花2年的時間,才能掌握裁衣的手藝及技巧,這個時代,多數年輕人都不會選擇投身這個裁縫業。

“我的孩子都已長大,各有家庭及生意,我繼續為他人做衣裳,只為打發時間,默默鎮守由父親經營的洋服老店。”

手工需精進轉型求生存

裁製業轉型,求生存!

從事裁縫業45年的時代時裝社裁縫師傅邢增信(64歲)說,傳統裁縫面對成衣工業化霸佔市場的影響,充滿挑戰性。

他說,面對生意訂單往下滑的情況,傳統裁縫業的轉型是勢在必行,手工技巧也要不斷精益求精,接受消費的批評,這樣才能求存。

他說,他開始創業時,在哈芝路只有半間店面,後來轉往敦依斯邁區發展,他也將裁縫生意轉型成高檔次,從外國進口質量較好的布料,並以裁製男性洋服為主。

男性服飾不過時

他說,男性服飾潮流永遠不會過時,尤其70年代流行緊身長褲,這股潮流再度回流。

“目前店裡30%的顧客,皆是年輕華裔顧客,多是保險及行銷界人士。”

他說,時代進步,消費者對穿著打扮非常講究精細與美觀。一些年輕顧客都不會買名牌洋服,為免出現“撞款”,會帶服裝雜誌,要求模仿雜誌模特兒服飾量身訂造,穿出個人風格。

他說,創業迄今,仍然“鐘情老顧客”下訂單,其余80%顧客皆是巫裔,每年開齋節前,訂單特別多。

他說,這個行業也面對員工短缺問題,再加上沒有學徒,相信未來會“無人問津”情況。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