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茜:愉悅學校 | 中國報 China Press

陳文茜:愉悅學校

我們需要一個教我們學會“快樂”的學校,一所面對不同人生階段、不同人生課題的愉悅學校。



西元前341年前出生于小亞細亞西部海岸一座青翠島嶼的哲學家伊比鳩魯(Epicurus),在他生命的最后20年間,大力提倡“愉悅學校”。他一生都在旅行,研習哲學,最終他的哲學重心是“強調思想與感官的愉悅”,“愉悅是快樂生活的開始與目標”“每一種善的起源與根基,均來自于‘胃’的舒適愉悅,甚至智慧與文化也與此相關。”

他是第一位提倡美食的哲學家,出發點不只是文化記憶或家庭情感,對伊比鳩魯而言,它牽涉了人性的善與幽微而不可解決的人性幽暗面的掙扎;“美食”“愉悅”代表愛、代表和解;也因此它經常與母親、家庭、故鄉、甜蜜往事連結。

在敵意下逐漸滅跡



約500年的時間,整個地中海一帶包括敘利亞、猶太、埃及、義大利和高盧,愉悅學說廣受歡迎,並在這些地點設有學習“愉悅的學校”。這些“愉悅學校”直到羅馬衰敗及初期基督徒崛起的敵意下才逐漸滅跡。人類一頁追求且認真學習“愉悅”的歷史,才告消失。

如今我們翻查《牛津英文詞典》,伊比鳩魯學派Epicurean的意涵是:“致力于愉悅的追求;由此衍生出奢華的、感官的、貪心的意思。”后者正是來自基督徒的攻擊衍生的同義詞,也是“愉悅學校”消失的原因。

讓我們來一場尋找之旅,丟掉宗教歧見刻意的污辱,回到我們失去的“愉悅學校”原來的樣貌。首先伊比鳩魯實踐他的“愉悅主義”時,一點也不貪心,毫無奢華。他並非住在豪宅裡,吃的東西相當簡單,寧可喝水不喝酒,晚餐大概是麵包、蔬菜和半個手掌分量的橄欖,即屬“快樂的晚餐”。

伊比鳩魯的“愉悅學校”有一份快樂清單:(1)友誼;(2)自由;(3)思想;(4)食物;(5)庇護;(6)衣服。西元前306年,35歲的伊比鳩魯帶著一大群朋友一同搬入雅典郊外的一間大屋子;每位朋友各有私密的領域,也有一個眾人一同談天、進餐的公共休息室。“友誼”,被伊比鳩魯列為一個人終身快樂的頭號大事。他和朋友之間如同大家庭,彼此關懷、彼此提醒、互相鼓勵,還有“共同面對死亡”。

不怕死亡才能無懼

他們一起學習思辯人如何面對金錢、名聲、權力、疾病和死亡。“一個真正了解死亡而並不害怕的人,在現實生活中,便不會有什么值得害怕之事。”大家庭朋友間分享冷靜的分析,使每個人心靈平靜,遠離“雅典價值觀”;對他們而言那代表自由。“你不用為了財富替不喜歡的人工作”,“離開商業世界的運作,我們才能從瑣碎的事物和政治的心靈牢房中脫離出來”,而那是人可以愉悅的起點。

我們需要回到伊比鳩魯的時代,學習“愉悅”這門課程。那是現代文明社會,每個人欠修的一門課。

是的,總有一天,我會擱下忙碌的工作,讓窗前爬滿鮮花,用它遮住我滿頭的白髮;總有一天,我也會無懼打開百葉窗框,讓陽光照亮我滿是褶皺的臉龐。我不再在意衰老,這世界不老的,本來只有歲月。歲月催人老,枯榮的花季卻伴我行。手上花香依然,凋零的花瓣如故。衰老的路上,擁抱友誼,微笑告訴自己:活著,就好。死了,無懼。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