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美清:追新聞不忘初心

隨著微博、微信、社交網站等等的新媒體技術崛起,網絡用戶可自由分享信息,如今“人手一機”,隨時可成為發佈信息的參與者,網絡的應用走向個人化、社會化,進而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溝通方式。

不論是傳統新聞媒體或網絡新聞媒體,因應人們的生活變化,必須調整步伐,因為新媒體的訊息傳播無邊界,訊息流通快速、跨時空傳播、能承載龐大信息量,種種強勢像個大磁場,把所有人都吸引進去,在資訊萬變中,變,是唯一不變的法則。

結果“及時、搶先”都成了所有媒體追求的目標節奏,特別是每當發生廣受公眾矚目的大事件,媒體界總常出現“踩鋼索”現象,除了搶時就是搶快,追趕速度的步伐,有時會讓一些媒體沖昏頭腦,忘了要“搶準”。

在處理新加坡建國總理李光耀留院病況的新聞,整個媒體生態走入訊息取決的十字路口,一些媒體未經查證就迫不及待把假消息當真,發佈在網上新聞公告天下。

新加坡《聯合晚報》總編輯李慧玲撰寫“李光耀還想提醒的一件事”文章,以李光耀先生還撐著一口氣,提醒媒體人最基本的新聞專業操守。

現時的網絡科技發達,已讓各新聞媒體追趕上傳播的速度,但如何過濾信息的準確度,選取確實的訊息,則是科技幫不了。因為只有依靠媒體的良心,才能做出正確及有公信力的判斷。

不忘新聞良知

當媒體選擇報導“正在流傳但有待證實的信息”,那不是在報導真相,只是在無法分辨真實與虛假之間一種投機的做法,也是新媒體時代下的新聞“產物”,潛台詞是“怕輸”。

還記得星雲2012年《大馬好》弘法大會時,大師說過的一句話:“不論做什么事,都不要忘記最初的心。”媒體報導新聞的初心,應該是追求事實,那是基本原則也是對社會的責任,在追趕速度的過程,有時要停一停,回望步伐是否距離新聞良知太遠了。

“公益信託星雲大師教育基金”設立的“真善美新聞傳播獎”,旨在啟發媒體的善意,多報導社會善美的好事,多歌頌人間善美的訊息。

能夠自律、自我鞭策的媒體,才能為社會帶來希望。

芙蓉辦事處高級記者

市场脉搏
更多
看影音热议更多
健康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