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边缘人之捡破烂(第1篇) 纸皮作被单.桥底当瓦盖 垃圾堆掏宝挣钱求存
报导 : 罗忆雯
纸皮遮身作被单,天桥底挡风遮雨作瓦,一贫如洗的真实写照,在三个屈身桥底的单身汉子身上反映出来。
他们教育水平低,不懂得向政府部门申请津贴的管道,但不偷不抢,凭著劳力付出,天天往垃圾堆中掏宝,人弃我捡,捡出许多可循环的弃物,搬运给回收中心,每天赚取微薄收入糊口。
60岁印裔老翁威拉和中年汉阿强,同病相怜,是一对共住在隆市蕉赖友力花园天桥底的“邻居”,他们面对私人原因,不再与家人来往。
捡破烂,是他们的谋生之道,置身商业挂帅的发展城市,两人的举止引来周遭人士的鄙视眼光,但他们视若无睹,不屈不挠继续到垃圾堆,替自己找生活。
阿强对《中国报》说,捡破烂的生活至少让他不会挨饿,只要认真苦干,变卖循环废物,三餐便有着落。
年轻时当过建筑工友的他,后期失业,看到别人捡破烂都能维持三餐,所以不计较做这份工。
为了方便运载捡来的循环物资,他省吃俭用,储蓄100令吉买了一辆二手脚车当交通工具。从早到傍晚,他和威拉分头行事,到商业区和巴刹,寻找能卖钱的弃物。
每天可卖10多令吉
纸皮、汽水铝罐、电脑键盘和矿泉水瓶,这类循环物品在垃圾桶唾手可得,当脚车满载了,阿强便推著沉重的脚车,到在附近以住家式经营的回收站交货。
弃物平均每天可卖得10多令吉,足以让阿强简单解决三餐。
捡破烂行业其实竞争激烈,被许多本地露宿者当成正业,也是外劳眼里的副业。年轻力壮的外劳刻苦耐劳,驻守巴刹和商业区后巷,凯觎垃圾,捷足先登。
威拉每天早上8时工作至晚上9时,分秒不敢怠慢,仍难以抵挡外劳攻势,只好马不停蹄巡视街道,盼对手走漏眼,自己还能捡到好东西。
“我和阿强各有各做,大家不会因为抢市场而闹翻,捡破烂生活已是清苦,何必自相残杀?”
清道夫加入抢饭碗
市政局清道夫加入战围,捡破烂行业“炙手可热”。
栖身隆市半山芭天桥底的黄荣光(64岁),专出没大型路道捡纸皮和汽水铝罐。
他说,愈来愈多人懂得路边捡宝门路,现今能捡来卖钱的循环物品相对减少,连清道夫都会在一边扫街时,一边拿塑料袋打包循环品。
他试过一天最低收入,捡破烂仅换到5令吉。
“拾荒者三餐不继,我盼望申请进老人院安享晚年。”
一些慷慨的驾驶者,看见黄荣光在路边勤快拾荒,会放慢车速,调下车窗施舍零用钱。
施舍者多是与他素不相识的友族同胞。
变卖回收物吃闷亏
无执照回收业者“吃秤”,暗中动手脚减少回收物件重量,拾荒者常吃闷亏。
拾荒作业流程缺乏严管,许多非法业者在街边搭阳伞,自立门户成立小型流动回收站,随处可见,但因方便拾荒者卸货,后者乐于与这类非法业者交易。
据了解,非法回收站多由友族同胞经营,接收烂铜、废铁和汽车电池。
周末时段拾荒者活跃
周末是拾荒业最活跃时段,不少家庭主妇或平日有正业的人士,趁空闲出来捡破烂,收集汽水铝罐变卖。
这类人士多数来自中下阶层,他们徒步或踩踏三轮车,沿街物色可循环物品、废置的家具、铁条和纸箱等,换点小钱,帮补家用。
坐落在小食中心、住宅区附近的回收站,逢周六和周日生意特旺,业者忙碌收集回收品继而分类,再转交给大型回收厂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