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國父李光耀逝世第2天,“他是偉大政治家”的論調,慢慢出現一些雜音,有人開始質疑,哦不,李光耀是獨裁者,他壓迫異己,人民怕他多過愛戴他。于是為了“中立”,一些人很犬儒地評說李老是“功過參半”。
在大馬,最多批評李光耀的聲音新中,就是他關閉了南洋大學。南大是半個世紀前,馬新華人胼手胝足,籌款蓋出來東南亞的第一所華文大學。對那些賣豬仔來到南洋的華人來說,南大是巨大的成就,當年貧賤的三輛車伕和舞女,用血汗錢和肉金一磚一瓦搭起的學府,豈可被一個二毛子給毀了?
50歲以上的華人,以語文情感和種族主義來看,南大的消失自然讓人傷感。但50年前對一個剛頂過國家重擔的劍橋高材生來說,腦中所想的,只是如何讓這個貧弱小國活下來。當年的新加坡,被踢出聯邦,除了有一個自由港,就只擁有相等于柔佛廿七分之一面積的貧瘠國土。李光耀面對了內憂外患,對內,有共產勢力、左派工會;對外,有2億人口穆斯林國家包圍這小國,還有逐漸赤化的中南半島。
李光耀早就知道共產主義行不通,于是整肅左派。他也知道,只有貿易和教育,才能讓新加坡和世界接軌,而且大部分的人類無法掌握雙語,于是便獨尊英語,母語(華、馬、淡)就居次了。
民主制度的好處,是可以聆聽大家的意見,但最大的缺點就是浪費時間、沒有效率。司法也一樣。李光耀沒有時間失敗,因為一次失敗,代價就是亡國,他並不諱言:“我們必須把人關起來,不經審判,不管他們是共產黨者、沙文主義者、宗教極端者;否則國家會一團亂。”
李光耀是典型的務實主義者,他說,他從不迷戀什么意識型態,只要管用、能用,就是那一套治國了。他自負,有優越感,不相信群眾,相信用精英治國,老百姓不必費心選擇,我決定你用什么、念什么、講什么、做什么,你就照做吧!
成就一則都市傳奇
就是因為李光耀沒有安全感,才造就了今天繁榮的新加坡;新加坡仍是採行征兵制的國家,這在高收入國是罕見的。他自稱是政治的“街頭戰士”,不怕打斗,想像他是一位謙虛有禮的傳道士,新加坡會有今天的成就嗎?
新加坡成了一個資優國,擁有許多亞洲第一,廉潔第一、人民收入第一、效率第一、治安第一、整齊第一、港口第一、機場第一、全融和教育也是數一數二的。但新加坡也有“肥佬”的科目,像言論和集會自由。有沒想起你中學時代的模範生,科科都100分,但就是体育科不及格?
李光耀是偉人嗎?當然!他成就了一則都市傳奇。每一天清晨,你只要到柔佛長堤,看看數以萬計的學生和打工族,晨星寥落,霧水染濕了書包和摩哆頭盔,花了兩個小時的通勤時間,只為了到對岸去上課和上班。問一下他們,為什么不留在大馬,多睡一點呢?對方會瞪大眼睛看你3秒鐘,然后露出同情的眼光,轉身就趕路,直奔新加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