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蘿夏:入微── 新春過后 | 中國報 China Press

亞蘿夏:入微── 新春過后

農曆新春過后,仍頻密回家鄉。幾乎是十天半個月就回一次,直到清明過后。時常有人“關懷”地問:“為什麼回得這樣頻密?”以前得詳細解釋,為什麼頻頻回家?現在最省時省事的回答就是:“有點事要辦。”問的人還時常是同一批人,但他們年年都會再問一次,自然不能否定,他們的關懷本意,他們只是不記得曾獲得的答案。



實際上,新春期間頻密回鄉的習慣,已經好久了,久到從青年邁入資深人士了。的確,我們有一種奇怪的行為,發問后並沒有把對方的回答認真記著,于是問了又問。就像也是好久以前,每次見到一位前輩,他就關懷地問:“你現在住哪兒呀?”回答過幾次后,就當這是他與我寒暄的習慣。

我倒沒有不耐煩,一天,張小姐就不留情面地向前輩發炮:“你老是問某人住在何處,我已經聽了幾十次,你根本就沒留心。”前輩就是前輩,只是“哦”一聲是嗎,就微笑走開。不過,這一次他倒是牢牢記著了,從那天起,再沒問我住在何處。

學到的經驗就是,有許多事不必認真回答。你過年時常回家?是,有事。有一句現成的說法是“無關痛癢”。真的,如果你受了傷,痛徹心扉,不必花太多工夫詳盡地向人形容你如何難受,聽的人是聽而不聞居多,為什麼?就因為無關痛癢。很多時候我們“關懷”別人,只是一種禮貌,並不是真正想得到答案。



春節人日那天返隆,元宵第二天又返家鄉。二月初再回一次,總是來去匆匆,直待清明后就會相當長久的時間再回家鄉了。

其實也沒事要辦,只是我們每年逢到父母忌日,都會有一個小小的紀念儀式,能回家的親人都回來,倒是增加家人團聚的機會。有人會說,你們的父母都去世這麼久了,何必還如此呢?這是不需要回答的問題。最銳利的回答應該是:“咦,我倒不知道你的父母去世后,你就理直氣壯把他們忘得一乾二淨。有把這個習慣教導孩子嗎?”當然我不會這樣搶白人家,我又不傻,對方會老羞成怒恨我的。父親是在元宵過后去世,母親是在二月初。當年他們是相隔一年走了,如果說我們現在猶紀念父母,那應該是父母把孩子教養得好吧!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