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创‧【乡音考古‧黑白造音】 文革牛棚 拴著红线女 | 中国报 China Press

文创‧【乡音考古‧黑白造音】 文革牛棚 拴著红线女

特约:张吉安



朱唇交,动静之间,她的水袖挥舞,演活了王昭君、西施、貂蝉、杨贵妃、翠莲、三娘、焦桂英、崔莺莺……

一代粤剧传奇,红线女(1924年12月27日-2013年12月8日)原名邝健廉,12岁那年,二战爆发,与家人逃亡到澳门投靠舅父靓少佳的戏班,掀开了粤剧帘幕的一生。16岁那年,在“金星剧团”因演出唐代传奇剧目《侠盗红线》初露头角,被恩师靓少凤钦点改名为“红线女”。1942年,红线女遇上生命中的第一个“粉墨佳人”文武生马师曾,两人从虎度门斗戏到现实相恋成婚,再从戏台演到黑白大荧幕《我为卿狂》、《搜书院》、《审死官》、《关汉卿》等逾百部粤剧电影,成了香港和东南亚难得一见的粤剧璧人。

1955年,夫妇俩毅然返中国,原本挟持着“红腔”名牌获得周恩来赐予“南国红豆”、梅兰芳评价为“化有形为无形”的粤剧楷模,岂料,风光际遇却遇上了毛派发动的文化大革命,她的命运给拴进囚牢里。

文革期间,红线女被红卫兵批斗、被贬为“黑线女”,更甚的是,女儿红红为了自保,参与批斗红线女行列,贬她入牛棚、强迫剃头、下乡劳改,被喝令不准登台唱戏13年,更一度传出自杀未遂的消息。晚年岁月,中共有意弥补文革时的罪史,为她成立“红线女艺术中心”,封赐她为“国宝”荣耀,她虽在暮年对那段黑暗文革三缄其口,且在回忆录里写过一段隐语:“如果当时我放弃,他们便胜利了,我不能放弃,我坚持下去,没人能整死我。”



《搜书院》(粤剧电影原声唱片‧1955)

演绎:红线女、马师曾

这是一个流传于海南社群的才子佳人故事,也是琼剧的重要剧目。故事讲述重阳节琼台书院放假三日,学生张逸民在圣母宫内赏花,无意间看见一只掉落的纸鸢,心血来潮捡起,题上一首诗词,不一会儿,镇台府上的丫环翠莲替小姐前来搜寻掉落的纸鸢,翠莲读著张逸民的诗,向对方哭诉堪怜的身世,两人一见钟情,产生情愫。回府后,镇台夫人看见纸鸢上的诗句,误以为翠莲在外头与男人偷欢,将她关进柴房里……

在1955年,适逢红线女与马师曾回到中国广州定居,剧作家杨子静为两人度身定做,特意将《搜书院》改编移植为粤剧剧本,首次登演就选在北京大剧院,席上嘉宾之一周恩来看完后,以“南国红豆”赞誉粤剧艺术和她的精湛演艺,同年,邀来徐韬执导搬上大荧幕,促成夫妇俩首部在大陆拍摄的粤剧电影。

《搜书院之初遇诉情》唱词选段:(逸民):敢问姑娘何以愁容满面?

(翠莲):方才听你念诗篇,我感怀身世不觉暗自凄然,那风筝可叹佢摆布由人,尽操在人家手中线,前路茫茫,线断便随风飘荡,恰似我翠莲无告倩谁怜。

(逸民):我见姑娘感触伤心,引起我同情一念,自古道相逢何必曾相识,我或可解你,你唧心酸,你既是身世凄凉,却又何妨对我细谈一遍呀!

(翠莲):多感相公垂问,我且忍泪开言,我是个寒门弱女,家里租种别人田,只因丧了妈妈无钱来殡殓,老父逼得将我卖与镇台来换血钱时,已十四年我受折磨更受棍鞭,磨难不断,亲爹爹更不幸,只因遭遇大旱天,强迫要纳税交租捐,我父受尽官差拷打丧黄泉。

(逸民):可叹她父母双亡遭惨变,零仃孤苦实坎怜呀!

《昭君出塞》(传统粤剧原声唱片‧1958)

演绎:红线女

在红线女演艺生平中演活的第一个“四大美人”就是王昭君,尤其以《昭君出塞》的经典唱段,从王昭君骑上马匹,斜抱琵琶步出乡关的路上,唱出纤纤女子即将告别家国亲人,卖身给一个素未谋面的匈奴汉子的心声。红线女娓娓纤细,潸然泪下的行腔,从此为“红腔”树立了一个鲜活形象。

《昭君出塞》唱词选段:

我今独抱琵琶望,尽把哀音诉,叹息别故乡,尽把哀音诉,叹息别故乡。唉,悲歌一曲寄声人汉邦,话短却情长,家国最难忘唉悲复怆,此身入朔方。唉,悲声低诉汉女念汉邦,一回头处一心伤,身在胡边心在汉,只有那彤云白雪此得我皎洁心肠,此后君等莫朝关外看,白云浮恨影,黄土竟然埋香!莫问呀!我呢个王嫱生死况,最是耐人凭吊,就是塞外既一抹斜阳,怕它听那鹘鸟悲鸣,一笛胡茄掩却了琵琶声浪,一阵阵胡茄声响,一缕缕荒烟迷恫,伤心哎不忍回头望,我骛心不敢向前往,马上凄凉,马下凄凉,烦把哀音寄我爹娘,莫惜王嫱,莫挂王嫱,未报劬劳恩,我有未了心头愿,谁知我思故国,怨我地既君王,手抱琵琶经已泣不成声,难把哀弦震响。


*本网站有权删除或封锁任何具有性别歧视、人身攻击、庸俗、诋毁或种族主义性质的留言和用户;必须审核的留言,或将不会即时出现。
13